九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记者应邀前往采访肖达瓦老人。
已过古稀之年的肖达瓦,身形消瘦,步履稳健,脸上带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平易和从容。他一边带着记者向家里走去,一边微笑着向街坊四邻打着招呼。
“平日里,除了本职工作,我要和当地百姓共同抗灾保畜,做好盐粮交换等工作。我也很爱看书,每到夜里,就裹着厚厚的羊皮袄,在被窝里看书,或是在小木桌上整理读书笔记。炉子微弱的火光轻轻烘烤着我那双被雪打湿的鞋子,这是我最难忘的时光。”肖达瓦的回忆,从在改则县的工作开始。
“1966年8月至1969年12月,我在西藏民族学院学习;1970年1月至1975年3月,在陆军某部服兵役,当过通信兵;1975年4月,来到阿里地区改则县组宣部工作,一干就是12年。”肖达瓦回忆说。
改则县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常年大风肆虐,冬天极端低温能达到零下30多度。正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环境下的坚守和奉献,让肖达瓦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从正科级干部破格提拔为措勤县委书记,肩上担子愈发沉重。
1987年,33岁的肖达瓦担任措勤县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
肖达瓦回忆说,当时的措勤,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大多与羊群相伴。为了生计,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加入到放羊娃的行列。
“书记,我家孩子读书有什么用?会放羊就够了,挣了钱,就能结婚、生娃。”每每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肖达瓦的心里就感到阵阵刺痛。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认字、数数,还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是肖达瓦常常对孩子父母说的话。
后来,中央与地方政府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上社会各界助力,肖达瓦牵头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落后观念等方面下足功夫,帮助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走进学校。
“1987年,当地入学率不到30%。到1993年,已接近70%。如今,每家每户的孩子都在上学,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梦想而努力。”肖达瓦的眼里满是欣慰。
更让肖达瓦自豪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地政府和援藏工作队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肖达瓦和本地干部们积极传授管理、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知识,也让当地群众拓宽了发展的眼界和思路。
“我们通过联系客户、对接市场,帮助牧民把羊毛、羊绒销往全国各地,兑换成实实在在的现金!”肖达瓦说。
1995年,肖达瓦被组织安排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阿里分院工作。
“在此期间,我重点抓好检察队伍建设,提升和规范检察业务,带领大家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肖达瓦说。
2001年1月,肖达瓦再次履新,调往人大阿里地区工委工作。在此期间,他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掌握人大工作业务相关知识,严格指导各县人大工作,平日里与当地群众密切联系,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推动阿里地区人大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在阿里地区工作近40年的肖达瓦,如今可以安享晚年。而今天的阿里,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2024年,地区上下以建设雪域高原“西部明珠”为目标,开展“狠抓投资落实年”行动,实施重点项目531个,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性突破百亿元大关,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统筹推进“九大产业”,积极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日土白绒山羊”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野血牦牛”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工业完成投资增长77.7%。编制象雄文化产业园规划,新能源公交车、共享单车、全国首家高原无人装备测试基地项目相继落地阿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