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指示,为我区特色农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日前,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会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区农业农村系统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密结合,以“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为主线,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问:因地制宜就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我区农牧业发展应如何突出高原特色?
答:西藏拥有“高海拔、强光照、温差大、生态纯净”的独特资源禀赋,也面临气候寒冷、生长周期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实挑战。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高原实际的“优而精专”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50余万亩,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将重点优化青稞、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区域集聚、规模发展;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养殖场,提升产业协同和一体化水平。
问:将特色农牧业确立为农村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出于怎样的考量?
答: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也是立足西藏资源禀赋和群众需求的现实选择。特色农牧业不仅是农牧民增收的“饭碗产业”,更是守护生态安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我们正全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实现“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全链条统筹,促进产区、销区、园区联动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22元,同比增长7.6%,产业带动增收效应持续显现。
问:特色农牧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迈进,需要怎样的政策供给?
答: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挖掘特色农畜产品“营养丰富、耐寒抗旱、纯净天然、药食同源”的独特价值,推动全链条提质增效,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质量优势、效益优势。我们将以构建现代加工体系为重点,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产地初加工,减少损耗、延长供应;引导龙头企业开发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推动加工环节向精深转型。同时,推进副产物循环利用、梯次开发,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和绿色转化。
问:西藏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应如何统筹特色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答: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这片净土,是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任务。我们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农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落实分类管控措施,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牢牢守住产地环境安全底线;二是健全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确保各环节兼顾生态与质量。
问:农牧业应如何打破“有生产无产能、有产品无品牌”瓶颈,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答:破解瓶颈、转化优势是我区推动产业升级、带动群众增收的关键。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强青稞、牦牛等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培育适应高原环境的新品种,推进主导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创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电商,健全销售网络,培育专业化物流主体,以产促流、以流兴产。通过搭建展销平台、结合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推介,让更多“藏字号”产品走出高原、走向全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