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80后藏族企业家从藏文化记录者转型为创业先行者

发布时间: 2025-10-23 10:05:00 来源: 西藏商报

   
萨拉·次旺仁增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文/图 记者 德吉曲珍

  伴随西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政策扶持为西藏文脉传承注入强劲动能。从专项发展基金到金融贴息担保,从非遗保护奖励到青年创业扶持,一系列举措为文化守护者搭建了广阔舞台。80后藏族企业家、“民间民俗学家”萨拉·次旺仁增,便踩着这股政策红利,从藏文化记录者转型为创业先行者。他在藏戏守护与西藏文化多元探索中,走出文化保护与产业共生之路,也映照出西藏文化产业蓬勃向好的发展前景。

  从“名字之惑”到“藏戏之责” 初心因痛而生

  “我在区外上学时,同学问我‘次旺仁增’这个名字的寓意,我却答不上来。”这段多年前的尴尬经历,成了萨拉·次旺仁增深耕藏文化的起点。2010年前后,他怀揣对民族文化的赤诚,以民俗学者的身份游走于西藏各地,用文字与镜头为藏族文化留存记忆,也因此被藏学界亲切地称为“民间民俗学家”。

  真正让他决心创业的,是藏戏传承的困境。“藏戏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八大传统剧目曾在藏地家喻户晓,可传承者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这文脉怎么传?”谈及初心,萨拉·次旺仁增的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藏戏虽已在2009年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但不少民间艺术团仍因生计窘迫濒临解散。某次,此前常有合作的拉萨一支民间藏戏团正面临解散,老艺人抱着磨得发亮的藏戏面具抹泪,年轻人蹲在墙角默默收拾行囊,准备外出打工谋生。“文化传递者若填不饱肚子,千年唱腔早晚会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话语间,他有些伤感。

  2015年,萨拉·次旺仁增下定决心整合这支藏戏团,组建“古韵藏戏团”,吸纳35名成员,承诺“保证基本工资,提供固定排练场地”。可初创期的艰难远超预期,30多人的团队每年工资、场地、道具等开支达120万元,缺乏原始积累的他,每月15日发工资前都彻夜难眠,“钱不到位,根本睡不踏实”。

  危难时刻,团队的凝聚力成了他前行的底气。面对资金困境,藏戏团上下一心,老艺人们主动出谋划策,分享行业资源与地方帮扶信息;年轻演员们也自愿缩减部分补贴,共同分担压力。正是这份同舟共济的信任与坚守,让他在政策帮扶的助力下,按时结清了所有工资,更让藏戏团挺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期。“如果没有这群伙伴的支持,我可能撑不到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萨拉·次旺仁增的眼神里满是感激。

  从“单一传承”到 “多元探索” 在挫折中调整方向

  “只靠情怀撑不起传承,企业必须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为文化兜底。”在守护藏戏的同时,萨拉·次旺仁增开始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2017年,乘着西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他正式成立西藏文化艺术集团有限公司,将业务拓展至影视投资生产、演艺演出等板块,开启规模化发展。

  藏戏传承始终是核心根基。他坦言藏戏的传承关键在“人”与“演”,因此在团内建立“老带新”传承机制,让资深藏戏艺人担任导师,手把手传授传统剧目的唱腔、身段与面具制作技艺,确保每一个经典片段都能原汁原味传递。同时,他还为藏戏团争取更多演出机会,夏季对接各地望果节、文化节,让演员们在商演中锤炼技艺;冬季依托“非遗”身份,承接政府的季节性非遗展演,既保障收入,也让藏戏走进基层。“现在团里的年轻人都能独挑大梁,老艺人的手艺没丢,这是最让我骄傲的事。”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依托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导向,萨拉·次旺仁增曾规划打造“中国雅砻影视城”,希望通过影视基地链接文化、旅游产业,让羊湖至拉萨一线每年140万名游客“留下来深度感受藏文化”。他前期投入大量精力对接资源,却因2017年政策调整及后续城市规划变动,项目资金链断裂、用地需搬迁,筹备许久的影视城最终暂停。他说:“当时站在空荡荡的筹备场地,看着刚画好的规划图,确实很难过,但文化传承不能停。”短暂的悲痛后,他迅速调整方向,解散影视筹备组,将重心转回藏戏保护、影视创作与文化传播。

  2020年前后,他担任西藏航空航机杂志主编工作,将杂志定位为“西藏文化艺术的空中博物馆”,让万米高空的乘客在旅途中触摸藏文化的温度。“哪怕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也是对传承的贡献。”话语间,满是对文化传播的执着。

  政策为“基石” 托举文化梦想行稳致远

  “我的创业路,每一步都踩着政策的‘鼓点’。”萨拉·次旺仁增坦言,集团能多次挺过危机,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扶持,尤其是资金与产业政策的支持,如同雪域高原的阳光雨露,为文化梦想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资金曾是初创期最大的瓶颈,而西藏的金融扶持政策成了“及时雨”。“邮储银行给我们的贷款利率只有0.9%,前五年还能享受政府全额贴息,大大降低了资金成本。”更关键的是“1比7”的政府担保杠杆政策——政府提供2000万元担保,企业就能获得1.4亿元贷款,且期限长达5至10年,完美匹配文化产业“长线投资、慢回报”的特点。“有了这笔资金,我们才能保住藏戏团,不用为短期偿债牺牲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让文化布局“如虎添翼”。近年来出台的《财政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中,自治区设立的首期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集团的影视宣发、藏戏推广项目提供了资本支撑;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的政策,与古韵藏戏团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而对区内优秀剧目区外商演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的举措,更让藏戏“走出去”有了实实在在的底气。

  西藏“文化强区”战略与青年创业政策的衔接,也为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虽然萨拉·次旺仁增创业时已过“毕业2年内西藏籍毕业生可获12万元创业资金”的申领期限,但政策营造的青年创业友好环境,让他更容易招到懂藏文化、会新媒体运营的年轻人。“现在团队30岁以下员工占比超60%,他们用短视频、直播等新方式推广藏戏,让传统文化变得更‘潮’了!”

  以“善心”传薪火 让文化精神永续生长

  如今,萨拉·次旺仁增将更多精力投入西藏文化艺术大数据工程,这个被他称为“文化基因库”的项目,目标是打造“输入年份即可检索对应历史年代的相关事件”的权威数据库。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组建12人专家团队,一边带着学生深入基层做田野调查,记录老艺人的口述历史;一边整理田野调查结果。“目前,项目已推进2年多,预计还需5至6年才能完成,目前没有发表任何成果,但‘厚积薄发’,这是给后人留的宝贝!”谈及此事,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企业传承问题上,他的想法格外通透:“未来不会把集团做成家族企业,要传承给真正热爱藏文化、愿意为之坚守的年轻人。文化是精神的传承,不是资产的继承。”他希望这份守护文化的事业,能在代代接力中延续下去。

  如今,面对文化领域的“内卷”现象,萨拉·次旺仁增始终保持清醒,“现在很多人扎堆追逐短期热度,可文化传承需要‘慢功夫’。”因此,他拒绝盲目跟风,坚持深耕藏族文化发掘和传承,哪怕过程漫长也不急躁。

  从为30人工资彻夜难眠的创业者,到执掌多元文化集团的领路者,萨拉·次旺仁增的经历,是藏族青年的奋斗缩影,更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心怀敬畏的传承者遇见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善心”与“匠心”文化底蕴浓厚的西藏相遇,千年西藏文脉,便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愈发蓬勃的生机,正如古韵藏戏团的唱腔,穿越时空,生生不息。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