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走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巴的生活:见证墨竹工卡非遗与乡村发展轨迹

发布时间: 2025-11-07 09:51:00 来源: 西藏商报


强巴在婚礼现场唱婚庆调。文/图 通讯员 果珍 吉宗 德吉 仁青 记者 张雪芳

  车轮碾过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深秋的柏油路,远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近日,记者循着隐约传来的藏语唱腔,走进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巴尔卡村强巴老师的家——院落里晾晒的奶渣飘香,屋内木桌上还摆着刚磨好的糌粑粉,60岁的强巴老师用藏式茶具为记者倒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乡村变迁的对话就此展开。

  “您听,这是农牧交错区的婚庆调,更轻快;要是纯牧区的,唱腔得沉下去,像雪山一样厚重。”刚落座,强巴老师便即兴哼唱起来,指尖随着节奏轻叩桌面。他告诉记者,自家传承婚庆说唱这门县级非遗,从父辈算起已有数十年了。而他自己,从跟着父亲跑婚礼的少年,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传承人,一晃已是40多个春秋。

  谈及过去的婚礼,强巴老师放下茶碗,目光飘向窗外的田野。“那时候哪有什么仪式感?”他回忆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方必须给新娘备齐一整套藏装,否则女方家会觉得“没面子”;招待宾客更谈不上丰盛,条件好的人家能端出萝卜、土豆,差一些的只有野菜拌糌粑,“能凑齐18道菜的婚礼,在当时就是‘顶配’了”。更让人头疼的是交通,“接新娘全靠骑马,遇上大雪天,走四五天才能到,人累得话都说不出”。

  如今参与婚礼,强巴老师的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排场大不一样!五六十道菜是常事,酥油糕、风干肉摆得满满一桌。接亲?开车去,下雪天车轮套上防滑链,两小时就到了,新人还能笑着跟乡亲们打招呼。”他笑着说,至今自己已见证了一百多场婚礼,看着年轻人在仪式上唱着非遗调、拍着短视频,“觉得这门手艺活跃起来了”。

  除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强巴老师还是村里的“老干部”——在村委会工作的30多年里,他亲眼看着家乡变了模样。“以前村里没路,出门靠马和牦牛,种的青稞不够吃,得拿肉、酥油茶去别的乡换。”他指着院外的水泥路说,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惠民政策像“春风”吹到村里,村民能做小生意、种经济作物,“现在5个沟全通了路和电,手机信号走到哪都满格,家家院里都停着小汽车,再也不用愁吃穿了”。

  更让强巴老师高兴的是,今年墨竹工卡县委、政府投入3亿多元推进“春风行动”,村里19户人家的住房正在翻新加固。“以后下雨下雪再也不用怕漏了!”他领着记者走到村口,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现在村里有30个护林员,每天巡山查火灾隐患,没人再乱砍树了。你看这河水,清亮得能看见鱼,空气里都是松木香,住得比城里还舒服!”

  采访结束时,夕阳洒在强巴老师的藏装上,强巴又哼起了熟悉的婚庆调。歌声里,有非遗技艺的传承,有乡村变迁的喜悦,更有高原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