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毛泽东主席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四)引领西藏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发布时间: 2024-05-24 16:18: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讲道:“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对于西藏人民而言,毛泽东主席又是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主要决策者。

  1949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西柏坡与斯大林特使米高扬会谈时,第一次谈到西藏的解放问题,到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毛主席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进军西藏、经营西藏”决策部署,为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和后期实行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重温毛主席对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经营西藏、建设西藏的厚重历史,感受毛主席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浸润于西藏大地长留人民心中的深恩厚泽。

  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西藏建设事业,引领西藏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民主改革的胜利,推动了西藏社会的进步,劳动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当家做了主人。但西藏农牧区还很落后,农牧民刚刚摆脱了封建农奴制度的束缚,生活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对此,毛主席非常关心,指示西藏要稳定个体所有制,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1961年1月23日,毛主席在同班禅谈话时进一步指出:“现在只搞互助组不搞合作社,搞互助组,发展生产,使农牧民安定下来,生活得到改善”“西藏社会制度经过改革,从封建农奴制度改变成了农民个体所有制,要安定一个时期”。4月21日中央下达了《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央指出:“今后西藏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方针,从今年算起,五年以内不搞社会主义改造,不搞合作社(连试点也不搞),更不搞人民公社,集中力量把民主革命搞彻底,让劳动人民的个体所有制稳定下来,让农(牧)民的经济得到发展,让翻了身的农奴群众确实尝到民主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党中央、毛主席非常关心西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扶持贫苦农牧民更好地发展生产,中央人民政府加大了扶持西藏农牧业的力度,同时动员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各类生活,建设物资。从1959年到1964年,国家共发放了847万元无息和低息的农牧业贷款。其中包括种子、口粮4000多万斤,放贷耕牛1.8万多头,其他牲畜3500多头,羊1.3万多只,农具10万多件,制造农牧业生产工具的钢材95吨。同时,人民政府还组织了以盐粮交换为中心的农牧产品交换活动。1961年冬季,牧区出动了13万头牦牛,驮载盐、碱、酥油、羊毛、肉类等土畜产品到农区交换粮食。1962年的农牧产品交换比1961年的规模还大,仅湖盐就有上千万公斤,交换了大批农牧产品和生活用品,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至1965年8月,国家直接供给西藏农牧民粮食1650多万公斤,调进各类农具140万件套,发放种子上千万市斤。同时,调拨大批科学文化设备,帮助自治区、各地(市)和部分县建立科研机构、农业试验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同时还动员内地省市调拨物资支援西藏。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活力。从民主改革到1965年初,在国家扶助下发展生产的户数占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党中央、毛主席派出了中央代表团前来祝贺。代表团包括中央各部门、27个省市自治区、16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代表共76人,于8月29日到达拉萨,受到拉萨各族各界隆重热烈欢迎。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一批农奴和奴隶出身的代表参加会议并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出人民满意的领导人,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国务院拔下专款,西藏工委和筹委会动员拉萨市党政军民一齐努力,在拉萨新建了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藏革命展览馆、人民百货商店、人民路饭店、第二招待所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在没有碎石机的条件下,拉萨市委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和市民参加砸石块、运土方的会战,修筑了西藏第一条用柏油铺设的人民路。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心下,西藏从稳定发展到自治区成立,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广大劳动人民不满足于这些成就,希望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65年8月发出了《关于在西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复示》,同意西藏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引领西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又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1975年末,西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后两年又进行了复查和补充。

  从稳定发展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主席始终关注着西藏的发展,关心西藏的建设事业。在稳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加大了西藏现代工业、能源、交通、建材、手工业等建设的力度。

  在基础工业和轻工、建材方面。1960年3月,拉萨机械修配厂开始筹建,1961年开始担负起西藏地方的机械修理和农业机械配件的制造任务,还生产了其他工农业机械产品。其后,西藏电机厂也在拉萨建成,1971年开始试产和陆续生产小型电机。西藏地方的轻工业和建材结合西藏的实际,在兄弟省区的支援下,建起了一批小型、中型轻工业企业,主要涉及木材、食品、造纸、轻纺、塑料、玻璃、皮革等。

  在能源方面。1960年,中央人民政府帮助西藏建起了装机容量7500千瓦的纳金电站,这是西藏地方电力工业规模建设的开始。此后,很快形成了兴建水电站的热潮,先后修建了八一、雪卡、昌都、拉萨西郊梯级电站和献多、日喀则、塘河、沃卡水电站。1976年,拉萨又建成了1.2万千瓦的燃油凝汽式发电厂,并建成了35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至1970年代中后期,西藏全区人均拥有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8瓦,已高出当时全国人均装机水平。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分段建成拉萨至日喀则、江孜至亚东公路,建成黑河至噶大克、黑河至昌都、拉孜至普兰等公路。先后修通了中尼、滇藏公路,修建了贡嘎机场;建成了拉萨大桥、曲水大桥、尼洋河大桥、岗嘎大桥、扎木大桥等一批标志性工程。1972年,从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道建成,解决了西藏长期以卡车运油的历史。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76年,全区建立的国营商业机构、网点已遍布全区各地,广大农牧区分别建立了供销社和小型的商店,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农牧区集市为补充的商业网点。商业的繁荣活跃了农牧区经济,初步改善了农牧民生活。

  西藏的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自治区成立时,全区有公办、民办小学1822所,教职工2475名,学生66781名;有中学4所,教职工123名,学生1059名;1所中等师范学校,教职工110名,学生465名;在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基础上,1965年创办了拥有教职工703名、学生2251名的西藏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到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时,全区发展到高校4所,中专22所,普通中学46所,公办、民办小学6410所。

  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医疗机构发展到193个,已经是民主改革前的三倍多,卫生人员增加到2947人,为民主改革前的3.7倍。到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时,各类医疗机构增加到817个,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6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来自内地发达省市的医生成为医疗战线的骨干力量。

  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已建立专业文艺团体和电影放映单位133个,地方和军队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和演出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节目。风靡全国的《洗衣歌》《逛新城》《丰收之夜》等优秀歌舞节目,许多歌唱家、艺术家、作家脱颖而出。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时还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以藏族演员为主,反映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电影《农奴》和话剧《不准出生的人》,以及反映藏汉民族团结历史的话剧《文成公主》等在北京、拉萨、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电影放映机构增加到613个。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群众,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宣传队在农牧区发展起来。同时,文化戏剧与全国交流增多,京剧、豫剧、川剧、晋剧纷纷引入区内,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藏戏交相辉映,大放异彩。1976年8月,西藏电视台筹备组成立,西藏引进了首批黑白电视。

  1972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自治区发出《加强重点文物古迹单位保护维修的通知》,开始进行大昭寺、布达拉宫等重点古迹的维修,1976年8月,西藏出台了《禁止文物出口的意见》。这一时期,西藏人民出版社成立,新华印刷厂也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在拉萨落成,一批先进的设备陆续安装,使西藏报刊、书籍的印刷水平得到了明显地提升。

  毛主席非常重视和关心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成长,早在解放初期,毛主席就说,“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961年,他在与班禅的谈话时说:“我现在非常高兴,西藏有好几千青年干部,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左右,这是好事,是很好的事。西藏人中不仅要有行政干部,还要有文教、医疗、宗教等各方面的干部,而且还要有科学技术干部。”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西藏民族干部迅速成长。民主改革后,人民群众广泛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级政权普选甚至“豆选”的形式选举自己信得过的干部,许多农奴、奴隶出身的干部被送到西藏公学、中央民族学院培养,到自治区正式成立前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干部已达16000余名,其中1000余名分别担任了县以上的各级领导职务。乡级干部全是藏族,区级干部90%以上是藏族。

  随着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向前推进,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需要大量的干部。经过培养和传帮带,西藏成长起第一批工、农、林、牧、交通运输、工程建筑、金融商贸、医疗卫生、教育、文艺、气象、邮电、新闻、公安等领域的民族干部和职工。

  无论是党政干部还是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干部职工,大多数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而且是从平叛斗争、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社会主义改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他们热爱祖国,有坚定的党性;密切联系群众,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是党的宝贵财富。藏族干部和工人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为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4年,鉴于西藏教育、医疗等亟需支持帮助的情况,毛主席委托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协调相关省市继续支援西藏。为落实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上海、江苏、湖北、湖南、辽宁、河南、四川等8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先后派出了上千名教师和医务工作者支援西藏,许多教师、医生来自于内地名牌高校和著名的医院,他们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为西藏培养了大批教师和医生。1976年,内地相关省市又向西藏派出了一千五百多名党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干部及科技人员,这些人员在其后的改革开放中成为西藏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1975年9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的日子,党中央、毛主席派出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慰问西藏干部群众和驻藏部队。

  正是因为毛主席对西藏工作、对西藏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使西藏人民对毛主席产生了发自肺腑的感情。他们用“毛主席呀派人来,雪山点头笑,彩云把路开……”的真心歌唱来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西藏各族人民处于深深悲痛中。对于长期遭受封建农奴制度束缚、剥削、压迫,忍饥挨饿,无家可言的人来说,挣脱锁链、获得自由,吃上饱饭,有一个完整温暖的家是他们最大的梦想,而为他们实现这个梦想的就是党中央、毛主席。在之后的许多年里,西藏各族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

  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给西藏带来了一个平等的时代,如果没有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社会最底层的农奴就不可能有今日的人身自由,而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变化。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毛主席在西藏人民的心目中依旧伟大。他给予西藏各族人民的深恩厚泽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蚀。

  我们纪念毛主席,就是要倍加珍惜西藏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新时代我们正在辛勤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毛主席开创、几代领导人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篇章。(中国西藏网 文/车明怀)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