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专家访谈】沈卫荣: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现实的西藏

发布时间: 2025-09-12 13:48: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片兼具独特地理与深厚文化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但在国际舆论中,却长期被“香格里拉”式想象与片面报道裹挟,真实面貌难被窥见。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牵头组织编纂了《西藏读本》,希望以专业学术视角为世界打开一扇读懂西藏的窗口,以期为读者搭建起走近真实西藏的桥梁。 

  近日,沈卫荣教授就该书创作的背景、目的,以及如何打破西方社会对西藏的认知误区等问题接受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 


图为《西藏读本》 

  记者:《西藏读本》有13个章节,涵盖了西藏历史、宗教、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请您介绍一下创作背景、过程和目的? 

  沈卫荣:应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委托,我组织在清华大学和人民大学的从事西藏研究专业的我的学生集体编著了这部介绍西藏民族、历史、宗教和文化的通俗读本《西藏读本》。 

  西藏的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甚深广大,而且,近四五十年来,西藏和西藏文化一直处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世界上关于“西藏形象”的想象五花八门,各国媒体中流传的西藏故事千奇百怪。可想而知,要写好一部真实、权威又可读的读本就变得非常困难,让世界接受我们讲述的西藏故事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一部可以面向整个世界的《西藏读本》。我们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学术成果,从各自专业擅长的语言、历史、宗教、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出发,向世界讲好西藏的故事,为全世界热爱西藏和西藏文化的广大读者了解一个美丽、真实和丰富多彩的西藏,提供我们专业的服务。 


图为藏戏表演 来源:《西藏读本》一书配图 

  记者: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西藏存有“香格里拉”的想象,对于许多西方人而言,西藏曾经甚至今天仍是一片秘境。您认为,国外受众为什么对西藏存在很多误解? 

  沈卫荣:尽管西藏早已不再是世人遥不可及的世界“第三极”,但人们依然习惯于“想象西藏”,乐于把自己的情怀和理想寄托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近半个世纪来,西方人对西藏所做的“香格里拉式的想象”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一个真实的、现实的西藏的交往,使他们对一个想象出来的后现代的乌托邦——香格里拉(即西藏)心心念念,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心,但是,对一个真实的和现实的西藏,他们的了解极少。加之,几十年来西方媒体对西藏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和误解,更加容易误导大众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认知。 


图为“复兴号”动车组跨越雅鲁藏布江 来源:《西藏读本》一书配图 

  记者:随着西藏更加的开放,同时对西藏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一些外籍记者、游客或自媒体人公开表示自己对西藏的认知一直被西方媒体误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人们去了解一个真实客观立体的西藏? 

  沈卫荣:如何向世界讲好西藏的故事,对研究藏学的学者来说从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学术挑战——要求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还要用全世界读者可以听得懂、可以理解的语言和话语表达来讲述西藏的故事。 

  但我们希望从不同的主题和领域出发,对西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各方面做权威的介绍和解读,并集合成知识性和学术性比较强的通俗读本。我们无意于去一一纠正别人对西藏由来已久的种种误解和处心积虑的歪曲,只在意于正面地向世界讲述真实、可靠和丰富多彩的西藏故事。所以,这本书既要面面俱到,又要亦古亦今,绝不能以偏概全,希望读者不但能读到有关西藏的知识,而且能对其历史和现状有连贯性的了解和理解。比如,书中有两章专门介绍了西藏的宗教,其中第四章讲述了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与民间信仰;第五章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教义与文化影响,这是读本中相当出彩的两章。我们在有限的篇幅中,全面细致地交代了西藏苯教和佛教的历史源流、教法教义和在西藏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学者介绍:沈卫荣,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学研究会副会长。专业方向为西藏历史和汉藏佛教语文学。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