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从林芝市区出发,沿雅尼湿地景观大道蜿蜒东行,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车驶进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一块“雅江第一村”的石刻赫然矗立——这里就是立定村,一个把“红色基因”绣进国旗、把“绿色未来”写进湿地的小村庄。
图为从立定村远眺雅尼湿地图景 摄影:巫姗燕
2021年7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尼洋河大桥考察雅尼湿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立定村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站在村里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与林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美景。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在广东省援藏工作组帮扶下,端稳“生态碗”、吃好“生态饭”,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图为次仁罗布家人在自家院子 摄影:巫姗燕
“你看,那栋带花园的就是次仁罗布家。”顺着驻村第一书记任东振手指的方向,一栋新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院子里花团锦簇,梨花树下,女主人尼玛曲珍正陪孩子们写作业,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岁月静好。
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央代表团赠送的纪念品——全自动酥油茶壶 摄影:巫姗燕
走进客厅,茶几上摆放着一台红色崭新的全自动酥油茶壶,机身上镌刻着“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字样。另一旁的展柜上,一套鎏金茶碗崭新如初,仿佛能映出人影——那是2015年中央代表团赠送的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礼物。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主人对它的珍视。
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礼物——茶具 摄影:巫姗燕
“那天,中央代表团来我家,我特别开心、特别感动、特别激动!”次仁罗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喜悦,“这些年,立定村变化太大了,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家去年收入超过28万元,孩子今年读大二,成绩不错;老人也享受医保,生活有保障,真心感谢党中央的关怀!”
作为村委会主任,次仁罗布向代表团汇报了一组亮眼数据:道路四通八达,网络电力全覆盖;孩子享受教育“三包”政策,老人看病有医保;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2.21万元增至2024年的3.04万元。
这些变化,离不开国家的持续投入和科学规划。近年来,国家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在立定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村“三委”带领村民按照“两促一产三融合”的发展思路,以特色文旅产业带动农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2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19.17万元,增长了5.42倍。
这个拥有75户363人的村庄,既有旺久老书记带领村民手绣国旗的红色记忆,又毗邻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红色基因与生态资源在此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村里现有耕地1549亩,草场7000余亩,牲畜2000余头,粮油年产量890吨,同时还发展起了蓬勃的民宿旅游产业。
一张牛皮船停靠在立定村景区的草坪上,“整个船身都是由牛皮和柳木缝制,过去渡江就靠它。”任东振对我们说,语气中透出些许自豪。牛皮船作为藏族先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已经成为藏族人民与自然共存的文化符号。
图为旺九老人手绣红旗原件 摄影:巫姗燕
“红旗颂”展览馆里,旺久老人当年带领村民手绣的红旗在玻璃陈列柜悬挂着。这份爱党爱国的情怀,代代传承60多年,在立定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励着无数人。立定村红色讲解员、乡村振兴专干央吉拉姆坚定地说:“我要把‘绣红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份红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村民捧着“生态饭碗”,守住红色根脉,红色与绿色交响,奏出一曲乡村振兴、生态富民的动人和谐新乐章。所谓幸福,不过是承诺被一一兑现,党中央的关怀像阳光,照进每一座小院,也照进每一位群众的心里。正如村委会副主任仁青在歌曲里唱的:“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无论四季如何更迭变换,党的光辉永远照耀在边疆。”(中国西藏网 记者/巫姗燕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