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玉托村的贴心人:一位驻村工作队队长的145天与群众满分答卷——聚焦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扎西岗乡玉托村驻村工作实效

发布时间: 2025-10-04 19:3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25年1月7日,地震突袭日喀则定日县,拉孜县扎西岗乡玉托村也受波及,受损严重。施工现场,重建家园的希望在一点点凝聚,而驻村工作队队长次旦南加的身影,逐渐成为村民心中最熟悉和信赖的温暖存在。 

  “队长啦,过来喝口茶呀!”看到次旦南加和驻村工作队员在村里巡查,阿妈尼玛站在家门口热情招呼。他们刚走近聊了几句,电话铃声又一次响起。来不及多坐一会喝口酥油茶,一行人又匆匆赶往下一处工地。这样的节奏,已成为次旦南加驻村145天来的日常。 


图为次旦南加和队员在群众家检查房屋修建进度 

  初心如磐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次旦南加来自西藏日喀则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今年5月9日,他受派担任玉托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定日地震时,我在灾区工作近半个月。没想到刚到玉托村不到三天,又亲身经历了5月12日的地震。”两次地震,让他对群众的艰难处境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看着受损的房屋和乡亲们无助的眼神,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新房。” 

  面对挑战,次旦南加没有退缩,而是与队员、包村干部一起,迎难而上,把初心化为一件件具体行动。 


图为玉托村施工现场驻村工作队和当地群众齐心协力参与重建工作 


图为驻村工作队与当地村民在加固防洪坝工作现场 

  行动有力 用实干书写暖心答卷 

  从协调机械帮助9户困难群众拆除旧房、清理废墟,到申请涵洞打通阻塞道路;从为15户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去价值1.3万元的物资,到维修水渠、加固防洪坝、铺设饮水管道;从开展政策宣讲到调解邻里纠纷……次旦南加带领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把群众的“问题清单”逐一转化为“满意答卷”。 

  在格旦老人家中,驻村工作队发现她因年迈体弱、无力拆除旧屋修建院墙,重建进度滞后。次旦南加立即协调机械先帮助拆除旧房,又向乡党委申请支援人力。9月30日,由乡民兵组成的“暖心援建突击队”进驻玉托村,32名队员和2台机械协同作业,为老人建起55米院墙、安装好结实的大门。 


图为格旦奶奶为工作组“点赞” 

  格旦奶奶的临时安置点就在村委会院子,工作队早起贪黑的身影,是她眼中最安心的风景。“我无依无靠,可驻村工作队像亲人一样帮我。国家给我盖新房,他们为我拆旧屋、修院墙,我这把年纪,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格旦老人哽咽地说,“队长啦每次都对我说,有困难就去找他。他们已经帮了我太多的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 

  成效显著 真情付出赢得群众认可 

  145天来,次旦南加和队员不仅推进了重建进度,更走进了群众心里。当走进施工现场巡查时,他发现,村民与施工队之间虽语言不通,却处处可见温暖的互动——一碗碗酥油茶、一块块青稞饼,传递着彼此的理解与感谢。 

  更让人欣慰的是,通过参与灾后重建,本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大家一边共建家园,一边共创收入,民族团结的情谊在劳动中愈发深厚。 


图为当地村民将自家种的土豆煮熟与施工人员分享 


图为全伟在施工现场工作 

  “几十年来,我既是西藏巨变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来自四川大邑的全伟自豪地说。在玉托村,这位会些藏语的四川汉子,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施工间隙,一碗碗酥油茶、一块块卡塞,传递着超越语言的热忱。他与驻村工作队默契协作,在政策范围内尽力满足每家每户的需求,共同为村民筑起新家,也筑起了语言相通、心意相连的民族团结之桥。 

  “刚从机关到村里时,我对基层情况不熟,心里没底。”次旦南加坦言,“但这段时间,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鱼水情深。”尽管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从未后悔。“我本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能够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图为次旦南加(右)和队员在施工现场工作 


图为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以及乡干部职工在施工现场合影留念 

  秋收时节,农时紧迫。村民忙于收割,影响了施工进度。关键时刻,驻村工作队联合包村干部、乡干部职工50余人主动补位,撸起袖子,化身民工,全力保障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群众的口碑,是对工作最好的评价。村民巴桑感慨:“施工队的师傅和我们语言不通,多亏了驻村工作队一次次帮忙沟通,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145天,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玉托村的群众来说,这段日子却意义非凡。次旦南加带领队员和包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难题,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下一份温暖人心的满分答卷。“咕嘟!他们就是我们盼望的驻村干部。”玉托村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给出好评。(中国西藏网 记者/德吉卓玛) 

(责编: 刘莉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