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11月的拉萨,少见地飘起了蒙蒙细雨。记者团循着湿润的山道前行,探访这座正在发生生态奇迹的南山公园。雨中的南山云雾缭绕,层层绿意,与十年前植被稀疏、岩石裸露的荒山形成鲜明对比。
 
图为何伟向记者介绍南山绿化有关情况 摄影:杨眉笑
科技创新引领造林革命
“瞧这雨,下得正是时候。”在南山公园造林片区,拉萨圣地生态园林项目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伟冒雨查看苗木长势。作为这片山林的“设计师”之一,何伟经理向我们介绍,公司自2022年起实施“先造后补”项目以来,在南山公园片区已完成造林面积约32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10多万株。“以往依赖骡子与人工运输苗木,一天只能往返两三趟。如今我们绝大多数采用无人机运送,既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在养护方面,项目也实现了创新突破。改变传统人工浇灌,转向喷灌系统全覆盖,并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实现精准灌溉。“这套系统可以确保整座山体的灌溉覆盖,我们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哪里浇完就换另一片区域,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显著提升了苗木成活率。”何伟补充道。
 
图为从南山公园远眺布达拉宫 摄影:姚浩然
针对高原特殊气候条件,绿化项目建立了严格的验收标准。何伟详细解释道:“我们实施‘先造后补’模式,第一年要进行初期验收,要求达到85%的成活率;第三年进行中期验收;第五年进行竣工验收和移交。”
十三载坚守见证荒山蜕变
采访间隙,细雨初歇,山间云雾渐散。不远处,一位身着护林员制服的身影正在仔细检查苗木的生长情况。“那是扎西曲培,在我们这儿守护了十三年的老护林员。”何伟向我们介绍,“无人机解决了运输的难题,但让每一株苗木在高原扎下根,靠的还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守护。”
 
图为扎西群培向记者介绍护林工作 摄影:杨眉笑
 
图为扎西群培和当地群众一起植树 扎西群培供图
我们走向扎西曲培时,他正轻抚着一棵油松的枝叶,动作轻柔得如同照料自己的孩子。扎西曲培从2012年开始守护这片青山,亲历了南山从荒山秃岭到绿意盎然的蜕变。“十年前这里还是鸟不拉屎的荒山,岩石裸露,连挖个坑都困难。”扎西曲培回忆道。
作为西藏自治区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参与者,扎西曲培的日常工作远不止种树。从苗木培育、栽种,到浇水养护、垃圾清理,再到防范火灾和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每棵树都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从脚踝高长成如今枝繁叶茂的模样,是最欣慰的事。”扎西曲培动情地说。
生态改善惠及民生福祉
资料显示,2021年启动的南北山绿化工程沿拉萨河为主线,以山体两侧第一重山脊可视范围为重点,涉及拉萨市、山南市9县(区)。3年多来,累计完成营造林、播种造林、巩固提升造林100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2亿余株,总体成活率达80%以上。作为工程的一部分,南山公园成为西藏首个河谷地区规模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的代表性工程。
 
图为秋日的南山公园美景 扎西群培供图
随着绿化成效日益显现,拉萨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何伟指出:“以往少雨的11月如今仍有降雨,我们也能亲身感受到拉萨环境的改善。”造林重点也从“增绿”转向“增色”,致力于实现“夏有绿、秋有色”的景观效果。
 
图为蒙蒙细雨中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 摄影:杨眉笑
扎西曲培也见证了生态环境的巨变:“以前干涸的沟壑,如今清泉常流;曾经单一的山色,现在四季分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最让他自豪的是参与了山巅“祖国万岁”四个大字的铺设,“这行大字已成为航班进藏时一道醒目的风景”。
绿色发展绘就未来蓝图
通过禁牧封育等措施,南北山区域的草原、灌木林地自然恢复成效明显,原生林草植被盖度大幅增长,林草生态系统恢复态势显著。拉萨周边山体绿量明显增加,森林总量直线增长,草原灌丛植被盖度明显提升,沙化土地和沙尘天气持续减少,岩羊、猕猴等野生动物重归家园。
 
图为参与南北山绿化工程的部分群众群像 摄影:杨眉笑
 
图为南北山绿化工程中新栽种的部分植物 摄影:杨眉笑
扎西曲培的收入也从最初的三千多元提高到如今的八千元,生活的改善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青山的信念。“我相信这片土地会变成最美的国家生态公园。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为后人留下这片绿水青山。”
细雨依旧,青山如黛。离开南山公园时,我们回望这片被绿色渐渐覆盖的山峦,仿佛看到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在这里,科技与坚守并重,生态与民生共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雪域高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周晴晴 姚浩然 实习记者/张艺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