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青海学前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 2025-05-14 16:26:00 来源: 青海日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不仅是知识启蒙的重要时期,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青海学前教育如何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立足青藏高原独特地域与文化特色,聚焦学前儿童成长需求,探索一条兼具高原特色与时代使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为儿童种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为祖国未来培根铸魂,本文以青海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例作一总结和探索。

  一、实践探索:立足本地资源,强体培根铸魂

  1.体育筑基:开启“冬炼百天”锻炼模式。创新利用本土民族民间文体资源,将“轮子秋”“拉巴牛”等融入冬季锻炼,编写《高原幼儿冬季锻炼游戏》《自制体育器械教师指导手册》,制定《高原幼儿冬季锻炼实施方案》,开启“冬炼百天”锻炼模式,推动锻炼科学化与规范化,强健儿童体魄,在锻炼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儿童的坚韧意志与团结精神。

  2.食育浸润:开发青藏高原食育课程。以“吃”出文化自信、“品”出民族团结为目标,将中华传统美食资源、饮食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设计涵盖6个世居民族、24个主题的课程资源库,编撰《二十四节气食谱》《二十四节气汤饮集》,发表论文《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政策背景下的幼儿园食育课程建构》,通过“吃—品—悟”一体化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引导,帮助幼儿感知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一体性,厚植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意识。

  3.推普赋能:创新学前普通话教育方式。创新“语言+文化”方式,将《哪吒闹海》《文成公主入藏》等经典故事与蒙古赛马、藏族服饰、土族音乐等文化符号相结合,设计主题游戏,采用“三维互动”教学法,帮助农牧区儿童学习普通话。将四大名著与《格萨尔王》等结合,引导儿童用普通话讲述国家形象和地方文化符号,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庆祝藏历新年时举办融入普通话诗朗诵,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

  4.地理融入:开发儿童地理教育课程。遵循年龄与难度适宜原则,选取涵盖地理环境、自然景观、高原生物、自然保护四大模块地理素材,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框架,确保系统性和整体育人功能。通过游戏法、观察法等多种地理教学方式,让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认识家乡、感知祖国,培养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实现地理教育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

  二、未来路向:聚焦三大核心,强化两条路径

  1.聚焦文化认同,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一是围绕“文化感知—艺术表达—生活践行”三大模块,以“情感认同—价值塑造—实践创新”为逻辑主线,开发“三维一体”课程模型。例如,将“青稞种植地”“藏历新年文化周”等主题融入课程,通过“听故事—做手工—演戏剧”等方式,加深儿童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设计“我是小小导游”活动,引导儿童用普通话介绍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点,锻炼语言能力,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二是建立文化资源课程转化标准,联合民族学、语言学等领域专家,制定《青藏高原地区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南》,明确课程目标分级、内容筛选原则、教学实施规范,确保课程内容科学严谨且符合儿童成长需求。三是联合博物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发“数字文化资源包”,将传统技艺、历史故事等内容数字化呈现,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认同感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新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2.聚焦技术赋能,推动数智教育。持续优化技术手段,推动学前教育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助力儿童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滋养中健康成长。一是积极引入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青藏高原智能推普实验室”,打造“沉浸式语言学习舱”。通过Ai技术,将《我是中国娃》《北京天安门》等经典绘本转化为互动游戏,让儿童在虚拟场景中体验普通话的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开发语音识别软件,帮助儿童纠正发音错误,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求。

  3.聚焦协同教育,构建联动网络。家园社协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继续优化“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多维联动网络,开发“智慧父母”APP,设置“亲子游戏”“文化百科”“亲子共读”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建议。在幼儿园层面,继续推进“民族文化小使者”实践活动,组织儿童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心。社区层面则整合高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展《牧场语言实践》《青海原子城》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同。社会层面,联合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样化体验和实践活动。通过多方紧密合作,形成“园内学习—家庭延伸—社区、社会实践”的闭环体系,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儿童在多元互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更加坚定地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

  4.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实施“种子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定期举办“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研讨会,邀请专家分享经验,搭建教师持续发展的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从理念认识、理论支持、方式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教师全面提高挖掘青藏高原文化资源融入教育实践的能力。

  5.强化示范带动,促进均衡发展。推行“城乡结对+强弱帮扶”模式,依托“名师工作室”带动农牧区教师成长,提升整体师资水平,促进区域城乡学前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衡发展。基于“冬炼百天”模式构建的“1+6+100”区域联动辐射网络,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扩大覆盖面。继续积极参与全国会议和教育成果展,展示青藏高原独特教育经验,彰显在地化资源创新利用在增强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机关幼儿园)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