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甘肃省积极探索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实践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7-03 09:42:00 来源: 甘肃日报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在牧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省民委供图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甘肃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在与时俱进谋发展、凝心聚力促团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各项事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良法促善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决定》,省政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立法程序规定》,《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发展条例》《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一项项涉民族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为甘肃省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织就了严密的法治之网。

  省民委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定期研判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工作,建立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无缝化对接、销号式管理,每月提醒、每季度督促,协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项任务在民族工作领域落实落地。

  同时,省民委将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七+N进”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的重要内容,纳入测评指标体系和表彰奖励办法,推动民族事务依法治理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连队、景区、宗教活动场所等,形成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依法治理格局。

  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前沿问题的学术研究进程,省民族法制文化研究所出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与司法实践研究》等科研著作20余部;搭建高端学术平台,连续承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敦煌法学”等主题讲座20余场,推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奠定理论根基。

  省法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甘肃省法官学院培训工作全过程,打造法治人才综合性高水平培养平台,用法治力量护航民族团结进步。

  以普法促守法

  日前,临夏州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康乐县培训会召开,临夏州委统战部负责同志结合康乐实际,阐释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宗教事务法治化水平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今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也是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甘肃省深入实施《全省民委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将普法宣传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等形式,让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深入人心。

  省民委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实践馆、展览馆等宣传教育实体,创新开展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宪法同行”“法润石榴花 幸福千万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创稳实践”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各地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成果。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省民委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依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入挖掘阐释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蕴含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品牌,广泛开展接地气、润民心的法治活动,推动法治文化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园里要种白菜呢,两口子要恩爱呢,打呢骂呢出怪呢,家里带来灾祸呢……”在甘南州临潭县长川乡塔那村,当地有名的“法律明白人”朵栋地尼用唱“花儿”的形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洮州花儿”是生活在临潭县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民间山歌。近几年,临潭县借助“洮州花儿”的广泛传唱度和影响力,把法治元素融入“洮州花儿”,积极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花儿普法”品牌,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

  省民委还与17个省区市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双向协作机制,在普法宣传、就业就学、技能培训和困难救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以治理促和谐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设立50个民族工作法治建设基层联系点,打造117个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点,创建69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单位,有力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创新实施。

  同时,将民族工作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特色亮点品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感谢法官,不仅让我拿到了货款,还修复了我们的关系!”前不久,夏河县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该案从立案受理到出具调解书仅用了7天,被告当庭支付原告部分欠款,不仅快速妥善处理了原、被告间的矛盾,还让双方再续合作关系。

  针对草场权属产生的矛盾纠纷,夏河县法院探索“调解—裁判—回访—治理”的全链条解纷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抓实释法明理、判后答疑等工作,把服判息诉放在重要位置,解“法结”更解“心结”,减少上诉、再审、执行等系列案件发生。

  全省各地创新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让普法宣传接地气、法治观念入民心——

  甘南州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通过马背法庭、炕头法庭、车载法庭和帐篷法庭等,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同时,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助企 护航营商环境”活动,办理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一键举报”平台转办线索,扩大“卓玛帮办”“扎西代办”“一件事一次办”等特色服务范围。

  武威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做实“网格化+十户联防”服务管理,大力推广“一条板凳法”“马背调解工作法”等16种基层治理模式,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化解,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酒泉市肃北县创新推出“马背警务”“马背网格员”等服务形式,深入偏远牧区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奶茶议事会”“民情议事桥”“板凳议事会”“邻里圆桌会”等制度,积极打造“党建+行业+边民”多边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