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跨越千山万水的生命守护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三年工作观察

发布时间: 2025-07-11 09:26:00 来源: 西藏日报


第八批阜外医院援藏专家胡海波为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群众义诊(资料图片)。


第九、十批北京协和医院援藏医生徐海峰(左)接受出院患者赠送的锦旗(资料图片)。

  自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持续深化,2021年7月正式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三年来,“组团式”医疗援藏干部人才扎根世界屋脊、建功雪域高原,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构建功能完备的医疗体系。在他们的赓续接力下,西藏医疗事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提质增效:

  推进建设“五大中心”,攻坚“大病不出藏”

  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是医疗援藏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

  “1+7”受援医院建成“五大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17个;自治区人民医院及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市人民医院已率先全部完成建设,学科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医疗援藏工作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重,援藏医疗团队充分发挥牵头单位和包科医院优势,结合西藏疾病谱,以专科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显著提升诊疗水平。

  第九批北京宣武医院援藏专家侯月2023年7月抵达拉萨市人民医院时,正值神经内科独立成科。面对建章立制、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等挑战,侯月深入调研,确立了以提升神经系统常见病诊疗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脑卒中、癫痫优势亚专业,同步培育睡眠障碍、神经系统感染、低氧适应等特色方向的发展路径。

  侯月介绍,“我们率先在区内开展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设立一日癫痫病房,完善了20项癫痫中心和神经电生理制度,培养了6名本地医生。其中4人通过全国癫痫专科医生认证,2人获全国脑电图专业认证。”2023年,该院成功获评第四批CAAE一级癫痫中心。为持续提升临床、科研、教学水平,侯月主动申请延长援藏一年。

  自治区人民医院创建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龙头”地位更加彰显。7家地市医院也成果斐然。近三年,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林芝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相继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第九批来自阜外医院的专家闫朝武在离藏前完成了他第301台心脏手术。“有前辈们打下的基础,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本地医生更熟练了。”他自豪地说,“这台手术只用了半小时。”

  目前,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即可得到有效救治。

  完善体系:

  优质资源扩容下沉,逐步实现均衡布局

  近日,西藏重点县医院传来好消息——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达94%,部分县医院已能独立开展开颅、髋关节置换、腰椎脊椎等高难度手术。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逐步实现均衡布局,让全区各族群众享有更为广泛、更加便捷、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支援范围从最初的“1+7”家医院,扩展至拉孜、亚东、隆子、洛扎、察隅、波密、江达、芒康、洛隆、索县、班戈、改则、普兰等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形成“1+7+13”新格局。

  近年来,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助力下,西藏“1+7+13”医院重点科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3家重点县医院在援藏专家们帮助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帮带医疗团队,培训本地医务人员,取得显著成效。

  ——索县人民医院整体推进“二甲”创建,着力建设妇产科、麻醉科市级重点专科,并挖掘急诊科、儿科、普外科潜力,打造特色学科群。

  ——亚东县人民医院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县乡村一体化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六统一”管理(人员、财务、业务、药械、党建、绩效),将援藏优质资源有效下沉至乡村,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85%以上。

  ——芒康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胸痛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妇产科、消化科获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实现“一年内两中心落地、两专科升级”的跨越。

  薪火相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机制是援藏工作核心。援藏专家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着力为西藏培养“带不走的医疗人才”,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北京协和医院援藏专家、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东,将“师带徒”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并不断优化。“对表现优异、有潜力的徒弟,优先送北京深造。同时积极邀请北京专家进藏,与本地青年医生同台手术,既解决病患难题,又现场教学。”吴东身体力行,申请成为西藏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尽全力培养他们,即使我离开,学生仍在,贡献就在。”他说。

  北京市援藏医疗队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带来骨科、神外、消化、心内等领域最新技术,成功开展300多项新技术和众多疑难危重手术,其中近百项填补了自治区空白。

  “西藏先心病发病率远高于内地,过去受限于技术和条件,患者常需长途跋涉赴内地手术。”第八批阜外医院援藏专家胡海波道出了曾经的困境。在藏期间,他倾力培养自治区人民医院先心病介入团队,带教6名徒弟,指导4个科室。“仅用两个月,本地团队便能独立完成超声右心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简单先心病介入手术。”胡海波牵头举办了“首届西藏自治区心胸大会”,推动成立“西藏自治区儿童先心病专项管理办公室”,为学科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数据为证:仅2024年第10批384名援藏专家,就帮带本地医务人员286名,推广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73项,移植先进经验242个。

  随着援藏工作深入,医院管理成为关键瓶颈。“1+7”医院中,除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外,均在2020年前成功创建“三甲”,并于2025年顺利通过复评。与此同时,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引入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4年底,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为区内首家通过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和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的医院,填补了自治区智慧医院建设空白。

  三年提质增效,硕果累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生命接力,更是一曲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时代赞歌。随着援藏工作的持续深化和“造血”功能的不断增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正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阔步前行,高原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愿景,正一步步化为生动现实。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