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由西藏牦牛博物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院共同主办的“牦牛走进羊城——西藏牦牛文化展”于12月28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展期将一直延续至2018年3月11日。
开幕式现场
一个“网红”博物馆的诞生
眼下,被称作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的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正在央视热播。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一一亮相,让博物馆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红”。
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也有一个“网红”博物馆,它就是——西藏牦牛博物馆。
“有些本身就适合雪域高原的东西,自然会传承下来,牦牛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是可持续的、循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正好符合青藏高原”,牦牛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吴雨初说。
以牦牛为支撑的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牦牛所驮载的历史与文化中,有着藏族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迎来送往,时代变迁;也有像血液一样,融入藏民族的骨子里的“牦牛精神”——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
上方为牦牛博物馆主题画——《藏人》,寓意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
“亚格博”的“牦牛情结”
“我叫亚格博,我是老牦牛。我是做牦牛博物馆的!”这是吴雨初最常用的自我介绍。 1976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进藏了,先后在西藏的乡、县、地区、自治区工作,1992年调回北京。藏北12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雪山、牦牛、蓝天都在他生命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2011年,他以援藏干部身份返回阔别20年的西藏,任北京市援藏指挥部副指挥,专门负责筹建牦牛博物馆。自此,他从“吴雨初”变成了“亚格博”。“亚格博”(藏语,“牦牛老头”之意),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牦牛博物馆里。
亚格博
牦牛进羊城 是答谢 更是交流
广东省是中央确定的对口支援西藏的省份之一。广东人民和广东援藏干部为西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粤藏人民也有着深厚的情谊。此次“牦牛走进羊城”展览,是一次向广东人民的答谢汇报,更是一次增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兄弟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的文化交流。
广州艺术博物院为此次展览提供了3700平方米展区,是一次规模大、 看点多的展览。
亚格博曾言“牛粪”是牦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60°全方位了解“高原神奇动物”
此次展览共展出各类馆藏展品500余件,包括序厅、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精神牦牛、灵美牦牛、风尚牦牛、感恩牦牛六个单元,展品涉及多个门类,更复原了牧区的部分生活和生产场景,还有多项展示与牦牛相关的视频,展览设计力图还原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
展品中,既有牧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劳动生产工具,也有珍贵历史文物。其中有45000年前的远古野牦牛化石,有2000多年前的金质牦牛雕像,有1000多年前的古代战争用品,有明代的宗教用品、清代的彩绘牦牛哈达,还有至今仍在使用的牦牛毛帐篷、牦牛皮船,特别是伴随牧民度过数千年的唯一燃料牦牛粪,也作为展品展出。展品最高等级为国家一级文物。
广州艺术博物院还将配合展览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体验藏历新年、亲手制作牦牛墨镜、寻找神奇的动物、彩绘牦牛之美等公共教育活动。本次展览为纯公益性展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今冬明春,“高原神奇动物”与你相约,体验牦牛文化的独特风情。
展厅内还原藏式风貌
你不知道的背后故事
此次“牦牛走进羊城”展览,运送的藏品物件总量近10吨,拉萨到广州的铁路距离为4980公里,真可谓是跋山涉水。其实每次出藏举办展览,对牦牛博物馆来说都是个大工程。藏品物件多、重量大,还有珍贵的、等级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展品,加之路途远,铁路货运经常要经过多次中转,因此,每一次展览都是克服了多重困难才得以实现的。
关于西藏、关于藏民族、关于牦牛文化,一切你已知未知的,都在这里啦!(中国西藏网 文/央卓 供图/西藏牦牛博物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