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一个不能少】与草原相许,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王茜 发布时间:2018-01-05 13:3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2012年,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以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为研究对象,力求破解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瓶颈问题。2016年12月25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听取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汇报时说过:“下一步面临如何和市场对接,如何更加有效的让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真正能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真正造福于广大农牧民群众,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尤其在国家扶贫攻坚的这几年,通过我们的努力,为青藏百姓能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贡献。”通过五年的研究和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我们聆听项目专家和青藏高原相许相依的动人故事,听草原牧业如何做到生态保护、增收脱贫、文化传承一个都不少。

  研发农具的王光辉 :设计机具,牧民满意最重要

  在青藏高原,牦牛粪不仅是牧草生长宝贵的肥料,还是高原牧民每日生活必需的“柴”,燃烧的牛粪堆给人们带来温暖和美食。但是变粪为柴的过程并不令人愉快,单调、耗力,且世世代代由妇女人工操作完成。每日清晨,牧民妇女手中持叉或仅凭双手将牛粪捡入木筐,再背到房前屋旁将牛粪卸出,摊开晾晒,仅这项工作加上一些家务,就要让妇女们一早忙碌近3个小时,而且基本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到老,日日如此。


图为民居外堆砌的牦牛粪

  “(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项目首席泽柏院长曾经问我,能不能开发出可以代替手工劳动的牦牛粪捡拾装置,就像个小推车那样,推到牛粪前,就能将牛粪捡到车里。我说,能啊!我们搞一个电动的,或者油做动力……话音未落,泽柏院长就用他那特有的、有藏语语调的‘川普’说,不行,高原上没有电,用油也不方便。是啊,若是有电,牧民就直接用电取暖、做饭了。好,那我们就搞一个不用电的仅靠人推来捡牛粪的小推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光辉谈起高原捡拾车由来时说。

  因为能源缺乏,设计时主要考虑在没有动力的条件下完成机具功能。于是,这种源于牧区祖祖辈辈沿用至今的简易粪叉、能够手工操作的高原捡拾车诞生了。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亚力吉牧民合作社试用后,九麦扎西站长操着生硬的普通话对王光辉说:“设备非常好!老百姓都非常喜欢!”大家普遍表示,这个捡拾车极大地减轻了牧区妇女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作时间,改善了她们的健康条件和生活质量,优化了牧区男女分工。“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动和鼓舞。”王光辉说,“这让我和团队更坚定了(信念),既然要设计,就要设计出令牧民满意的实用机具。”


图为藏族群众试用高原捡拾车

  “高原牧民对新技术替代人力的渴望也是非常浓厚的,别忽略新、好技术在青藏高原的用武之地。”王光辉认为,作为农业机械的设计者,在设计出更多更好满足当地实际需求的机械、机具的同时,如何让更多已有的科技成果在当地落地,也是需要智慧来解决的问题。

  研究牦牛肉加工的丁楷:群众的夸赞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

  丁楷,一个五十多岁、地地道道的的北京人,是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与他的同事们,克服严重的高寒缺氧,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忘记寂寞、坚守信念、经历千辛万苦,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牧业村研发、组装、配套了雪多牦牛肉产品生产线,并手把手教会了社区牧民全部技术流程,直至他们能够完全独立操作。社区牧民亲切地称他为“北京专家”,在他离开社区时依依不舍,牧民群众还写信给农业部领导,希望“北京专家”和项目再待几年。


图为丁楷(左二)与农牧民在草地上讨论 图片由项目组提供

  说起在执行项目的初期时的调研初印象,丁楷提到,他发现“社区牧民从来就不知道牛羊肉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做更好吃的产品,更不知道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卖钱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而且还有他们不知道的传统工艺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他说,“对于项目的实施,牧民们开始兴奋又不知所措,后来我们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指导、培训”,经过5年的建设,兰龙示范点现在在河南县已是家喻户晓,在全县36个社区中,综合评比连续四年获得第一名。在县城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路人,他们都知道“班禅项目”,都说“在兰龙有一个加工厂生产的东西好吃”!丁楷说,“甚至走在县城的街道上经常会有认识的不认识人与我们打招呼,一提起,就说这是北京来的专家,在兰龙做牛羊肉加工……每当听到这些议论,我心里就充满了自豪感,这是对我们的工作最好肯定。”

  优化草畜的师尚礼:把农牧民“骗”上一条致富路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师尚礼在走过、路过、经过、看过青藏高原后,藏民族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生计方式,带给他颇多感受。


图为师尚礼

  第一次踏进夏河县王格尔塘镇永杰草业合作社和桑科乡央吉才让畜牧业合作社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藏族群众曾开玩笑对师尚礼说:“第一次遇见你们对我们如此关爱,我们有些不习惯,还以为是骗子呢”。师尚礼也笑:“是的,为了把你们‘骗’上了一条更宽阔的农牧结合之路。”

  央吉畜牧业合作社牧民带头人羊吉才让说:“专家喜欢我们牧民,手把手教我们,这几年我们学会了种草、加工酸奶和牦牛肉,我们认识到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和生产标准对我们增收脱贫很重要。我们现在很信赖这些专家,有什么问题就找他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草原牧民们的心声。在农牧专家手把手引导带动下,他们改变了以前仅仅依靠放牧来实现富裕生活这种单一又艰难的方式。


图为进入各大超市的高原肉类产品

  令师尚礼等专家欣慰的是,牧民、地方政府干部等都形成了积极的共识:“草好才能畜好,畜好才能人好的生存观得以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羊吉才让在实践过程中还能认识到自己年龄大和文化程度低的限制,主动与项目专家沟通,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汉藏两种语言的年轻接班人接替自己。在更多的农牧民脑海中,“绿色环境——绿色牧草——绿色养殖——高原藏民族文化下的社区加工——加工提质、加工提价——有机畜产品——牧民收益提高”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美好生活”是一个高频词,它关系到大众的冷暖苦乐,承接地气、灌注生气、富有底气、带着热气,这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农牧民也有着同样的向往。项目一路走过,五年的时间,从甘南社区、红原社区、河南社区到迪庆社区、墨竹工卡社区、羊八井社区,无处不见项目专家们留下的足迹,项目组和草原的故事还很多很多。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一直未曾改变,农牧专家把农牧民的需求当做奋斗目标,带着知识、技术、信息、市场经济来到了牧民们的家门口,这片土地上牧民的生存意识、草原保护和发展理念及生活状态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中透射出一种自信与坚持。但是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让青藏高原更加美好,致富路上一个都不少。(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