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记者采访,在不断奔跑的节奏中,除了紧张、激动、兴奋、忐忑之外,更多的是收获,尤其是每一次完成对政协委员的采访,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接触不曾接触到的领域,也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每位政协委员都是我的榜样,在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社会,也使我学习到他们的精神。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图为藏族政协委员边巴拉姆在西藏办事处留影 摄影:旦增西旦
2018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下午在政协会议民族委员驻地北京友谊宾馆,我采访到一位青年学者,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边巴拉姆。
见到边巴拉姆的第一印象,很难将她与“学者”“研究员”“副所长”这些头衔结合起来,眼前这个气质出众、清新秀丽的年轻藏族姑娘,形象和身份的反差让我对她的经历充满好奇。
图为3月4日西藏政协委员边巴拉姆在小组会上发言 摄影:旦增西旦
“我觉得学习对人的帮助真是特别大的,比如博士毕业有很多硬性的考核标准,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在川大学习的这几年我的进步特别大。”爽朗的边巴拉姆从小生活在日喀则,直到1992年考取西南政法大学刑侦系,毕业后曾去挪威奥斯陆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法学专业,回国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专业,现在是四川大学宪法行政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之前一直关注社会治理与发展,结合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和社科院的工作对于“民族法学研究”“民族权益保护”“怎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法制”“民族立法权”等方面都做过仔细的研究,参与编写《拉萨法治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
研究南亚大通道建设的工作和边巴拉姆一直以来从事的法学类的工作跨度还是比较大的。据边巴拉姆介绍,2016年,当时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刚刚成立,南亚研究人才缺乏,因为她曾经做过南亚研究,边巴拉姆被院领导动员调整到南亚研究所工作。说到这里,边巴拉姆向记者坦诚当时的想法“要放弃自己已经做了那么多年专业领域的工作,非常不舍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我想通了,不论我做任何研究工作,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从大的角度讲,第一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确保边疆安全、社会和谐,这是我的根本目的,我做的所有研究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那么现在能为国家、能为自治区做点贡献,而且是在当下非常需要的领域,所以我就欣然接受了调动。定位准了以后,方法都是相同的,现在我们所对南亚大通道建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
边巴拉姆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国家对世界人权理论一个重大贡献,所以她想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亚大通道建设”“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发展情况”以及周边国家的国情研究等方向结合起来。
通过这次采访,我接触到了各行各界的政协委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个民族,来自不同行业,都是我心中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中国西藏网 文/王艺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