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14日下午,全国政协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选举结果大家都已知晓,但很多人都对选举流程好奇,比如候选人名单如何产生?能否另选他人?是等额选举还是差额选举?现场选举到底有多少环节?小编带你一一梳理。
图为党外人士座谈会 图片来源:新闻联播截图
“反复比选”产生三份名单
看似只有2个多小时的选举,其实从2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这一复杂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选举人选从酝酿到产生过程,共有3份名单,分别为人选建议名单、建议人选名单和候选人名单。
第一份人选建议名单是由中央政治局成员反复酝酿、研究,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的。这份名单提出后,中央还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民主协商会,与各民主党派、党外人士讨论、商量。据新华社报道,今年这两场会议是在2月6日和28日分别召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选举新一届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做出重要指示,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严把人选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总之,人选建议名单是经过反复比选、统筹考虑,兼顾方方面面提出的。提出后,还要提请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
第二份名单为“建议人选名单”,由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是在3月12日,由汪洋主持。而最后的候选人名单是在14日上午,也就是距最后选举不到几小时的常务主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产生的。据新华社消息,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候选人名单(草案)讨论情况的说明。
图为人民大会堂大屏幕播放纪录片《共铸辉煌》
现场投票环节多
候选人名单产生后,就到了选举大会现场投票环节。大会从15时开始,大约持续2个多小时,包括多个环节。首先大会要确认到场人数符合选举规定人数,本次大会应到2158名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实到委员2144人。
选举开始前,会议主持人张庆黎首先请工作人员宣读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监票人检查全场23个票箱,2名总监票人向会议报告检查结果,随后工作人员开始分发选举票。选举票分为两张,分别为选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的选举票和选举常务委员的选举票。
根据选举办法采用无记名投票,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采用等额选举办法产生,候选人得到的选票超过半数方可当选。工作人员宣读填写选票的要求后,委员们开始写票。选举办法规定,可另选他人,但必须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范围内。投票开始后,总监票人和监票人先投票,委员们再按座位区域,到指定票箱投票。
大会采用电子计票方式,计票时间约20分钟。期间,委员可到场外稍事休息,此时会场播放了一段为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的纪录片《共铸辉煌》。待工作人员计算完回收选票后,总监票人向会议主持人递交投票结果报告单,会议主持人宣布:选举有效。
图为俞正声与汪洋热烈握手 图片来源:央视网截图
选举结果有讲究
约17时15分,大会主持人宣布汪洋全票当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与汪洋同志热烈握手,表示祝贺,全场气氛热烈,掌声持续不断。
选举结果表明,新当选的主席、副主席平均年龄64岁,24名副主席中,中共党员11名,非中共人士13名,少数民族人士4名,女性2名。新当选的300名常务委员平均年龄59.3岁,其中非中共人士195名,占65%,少数民族人士33名,女性39名。(中国西藏网 综合/宋家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