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强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时隔八年,玉树涅槃重生,开遍美丽的格桑花。在这个伤感的日子里,聆听扎西措毛讲述她经历的玉树地震灾后救援的故事,有悲哀有绝望、有感动有感恩、有爱有担当,更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图为扎西措毛 图片由本人提供
认识扎西措毛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这位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的藏族女子一脸笑容地走过来跟笔者打招呼时,脑海里浮现的字眼就是:精致、热情。时任玉树州档案局副局长的扎西措毛曾参与八年前的玉树“4•14”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并获得“青海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今天她不避讳地讲起当年的经历,感慨回忆里“各种思绪感触,太多太多……”
以下是扎西措毛自述:
我的家乡处于玉树“4•14”地震的正中心区域,灾情惨重。我是幸运的,因为2010年的4月份是我那一年里第一次离开玉树,去上海参加培训。我正坐在去学习的大巴车上,手机收到新华社发布的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
两年前汶川地震的画面和惨重的损失,让我心有余悸。我惊慌失措地拨打了家乡亲人的手机电话,一个打不通,两个打不通……谁都联系不上!我紧张得不敢去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对于我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我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控制不住地浑身发抖。当我终于联系上了一个当地领导时,听到他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你是扎西吗?地震很严重,死伤非常大!”同时传来嘈杂的声音也证实我害怕和担心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家乡遭受了重创,我的亲人现在何处?!慌乱的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车上失声痛哭。
无法再等待下去的我在车辆调整休息的那瞬间,迅速从车里出来,跑到另一辆大巴上,向领导汇报了情况,希望自己马上回到玉树。领导劝我静待消息,然后他积极地跟青海省方面联系了解地震情况。
图为武警战士们在玉树民族师范学校现场实施救援。
中午时分,领导同意我离开学习班,奔赴家乡,通过与上海市相关工作单位的领导汇报,由他们负责安排回青海的航班以及送机等事宜,临走之前,送来了慰问金,并且嘱咐我说那是给我个人家庭的一点慰问金。这样,我在地震的次日到达了青海西宁的机场。
在机场我幸运地碰到了一位原来在玉树工作过的正在负责民政救灾工作的老领导。在我极力争取下,领导帮助我终于随抗震救援的队伍,在16日的早晨到达了满目疮痍的故乡玉树。我拖着行李找到了军地联合指挥部。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当辗转得知家里房屋倒塌,家人虽然受伤,但性命无忧,就没有回家,转身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那时候人们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不知停歇地忙碌着;吃饭都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只要有灶,只要有饭,我们伸手就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随着救援物资的越来越多,我也能在帐篷里头找到一些被褥,能在晚上躺着睡觉了。
图为灾区群众积极开展自救。
虽然在抗震救灾的最初阶段,大家没有条件,甚至人们的住宿和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但那一段的工作是抢险救灾的关键阶段,因为大家知道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在第一时间段里用飞机、汽车抢运,还有就地驻扎的医疗队,换回了玉树很多人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的头半个月里,我从被动地被人使唤去做事情,到后来主动地组织寻找自己单位的队伍投入抢救工作中。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我把自己每一天经历的事情,以《废墟上的日记》在《青海档案》的内刊登录刊载。我后来才听说,很多参与支援的同仁们,是流着眼泪看完了我的日记。我心里涌出的不再是悲伤,而是一种温暖,一种坚定的力量。因为这就是一奶同胞,这就是与你感同身受的亲人,当重大的灾难降临在同胞的身上时,我发现原来我们流着一样的血,流着一样的泪,我们也勇于将所有的力量和奉献留在这里!
图为2010年4月15日,7岁女孩卓玛在废墟中埋了30多个小时被搜救生还。
这期间,从中央到省委对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一直是直飞专机到达,就地指挥现场办公,就地安排部署落实所有的救险和工作的,从国家最高领导到省市各级领导、各地救援组织,新闻媒体以及全国各族各界关心的人士集结在我们混乱而又紧张忙碌的帐篷指挥部院子里,穿梭在窄窄的一顶顶帐篷错综交杂的支线间。在那个院子里,我也看到了国内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还有如成龙、李连杰这些明星大腕也在第一时间里到达了玉树,参与了玉树的抗震救灾,给予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图为2014年11月26日遇难当天,袁雅逊在道孚县受灾地搬运物资场景。 共青团甘孜州委供图
记忆里,我一直难忘的还有一个人,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团委书记袁雅逊。在玉树地震的头几天里,他跑到了指挥部,见到我们后,提出了他参与一些救援活动的希望,并且带来了药品。因为当时紧张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他已经连日赶到灾区,加上在灾区没有很好的条件休息,显得非常疲惫。他看到有几个救援出来的群众因为吃坏了肚子,一直腹泻,所以担心会有大面积的传染疾病流行,一直守护在现场。那时候没有生活条件,他干裂着嘴,声音沙哑,虽然是灰头灰脸的,但是依然非常诚恳,一口一声扎西姐,永生难忘的声音……后来他给我来过几次电话,说他回到四川组织了人员和救灾物资,还有更多的药品要送到玉树。我说以后人再上来,现在人多了很拥挤,居住条件没有改变,让他组织物质做好衔接。几年后,突然从新闻上获知消息,雅逊在参加康定地震抗震救灾活动时发生车祸而牺牲,得到这样的噩耗,我非常非常地难受,也非常非常地惋惜,我觉得当时他可能只有30多岁。新的玉树是在无数个雅逊这样无私奉献、勇于付出的人的帮助下获得新生,他应该有一个再回玉树的行程,但是这个梦想非常遗憾没有实现。这也是我们获得这些帮助和见证这些历史的人心中最深的痛和最大的遗憾!他的精神体现了真正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玉树永远不能忘记。
这些人和事历久弥深,扎根在我的记忆里。玉树,虽然经历灾难,但是它是给予大爱和奉献于一身的吉祥之地,是涅槃重生之高地!(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