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危难与共,同胞情深——全国援助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4-17 17:42: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面对巨大灾难,全国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共同帮助玉树人民抗御地震天灾。8年见证了生命的逝去,也见证了生命的不屈。曾经满目疮痍的玉树已涅槃重生,孕育着新的生命和希望。因为记得,所以怀念。现将《中国西藏》杂志对玉树地震的系列专题报道再次刊发出来,以祭奠那些逝去的生命和那段消逝的时光。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经地震部门现场应急工作队的初步调查,玉树地震波及的范围约3万平方公里,主要造成玉树县和称多县部分地区共12个乡镇受灾,人口约10万人,极重灾区约9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玉树州府所在地的结古镇,最大烈度达到9度强。重灾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截至4月25日17时,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图为公安边防部队医疗救护队全力救治灾区伤员。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正在国外访问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果断决策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他说:“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推迟原定于(2010年)4月22日至25日对文莱、印尼和缅甸的正式访问。

  两位领导人先后来到玉树地震灾区,踩着碎砖砾石,登上废墟高处,查看房屋倒塌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实地了解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部署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最早闻风而动的是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地震救援专业队伍,他们快速组织紧急救援队,昼夜兼程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在灾区,他们牢记使命和责任,顾不上休息,抢救被埋群众,转移安置伤员,清理运送物资,抢修毁坏道路,受到灾区群众的赞誉。据统计,在灾区投入救灾的人员达数万人之多。与此同时出征的是医务人员,他们为了抢救生命,数千余人赶赴第一线,数百万医疗工作者在行动。

  从西宁到玉树只有一条214国道——从西宁出发,需穿过日月山,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山口,全程820公里。这条公路成了一条运送救援物资的“生命线”——大型工程车、医疗救助车、救援物资车汇成滚滚车流,源源不断向着玉树进军!

  截至20日16时,已运抵灾区棉帐篷34468顶、棉被褥77402套、棉衣55407件、食品和饮用水1106吨、折叠床3158个等大量生活物资。在第一时间保证了受灾群众都住进帐篷,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图为僧侣们在玉树县结古镇街头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诵经,为灾民祈福。

  玉树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都在牵挂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各族同胞,都在关心着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各族同胞。

  中国各地各界各部门积极捐款捐物救援,国家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团体、工商界、文娱界、国外华人、国内外红十字会组织、全国宗教界人士都伸出的援助之手,全国人民,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一场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一场营救生命、保障民生的艰巨斗争正在玉树高原有序进行。仅中央电视台一场“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就募集善款23亿多元。


图为在地震中诞生的婴儿得到了很好的救护。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西藏280 多万各族人民迅速行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分担:派遣人员、调运物资、医疗服务、募集资金。截至20日18时,西藏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5973561.19 元,糌粑、方便食品、茶叶等救灾物资近40吨。其中,自治区民政厅接收捐款3644934.99元,拉萨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30361元,那曲地区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2405元;昌都地区(今昌都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1180518.8元;山南地区(今山南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73785.2元;日喀则地区(今日喀则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37083.6元;林芝地区(今林芝市)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23707.6 元;阿里地区民政局接收社会各界捐款360765元……

  愿玉树人民早日从灾难的阴影中坚强地走出来,愿美丽的玉树尽快在废墟中崛起。(中国西藏网 文/边吉)

  原文载于《中国西藏》杂志2010年第3期。

(责编: 刁怀山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