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自古以来豪杰辈出,当地人以勤劳勇敢著称,但很多村落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前长期积贫。而今,在黑水县的色尔古镇五里村,却是一番幸福美满的景象:村活动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们聚在一起,唱山歌、跳锅庄、品美酒,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述说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村民英宝姐曾是五里村的贫困户。去年,她家的收入有三部分:打工收入、政策性收入和集体经济分红,加起来已经超出了脱贫标准,他们一家终于成功摆脱了贫困。像英宝姐家一样,去年,五里村34户贫困户144名困难群众全部脱贫摘帽。
五里村村民曾经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靠种植土豆、青稞等传统作物为生,交通不便,吃水、用电都是难题。五里村是四川省定贫困村,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34户144人,大多因缺劳动力、缺技术、发展动力不足致贫。
图为如今生活美满幸福的五里村村民。
2014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里村整村搬迁至国道347线旁的河坝。依托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等民生工程,投入资金470万元,完成了村内主道、辅道、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的五里村,房屋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水泥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房前一排篱笆小院,“别墅”也下乡了。村里的贫困户阿支基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从高山搬迁至河坝,交通、用水、用电都更加方便了。我们家享受了低保兜底政策,还有公益性岗位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
阿支基老人的家一楼是厨房和客厅,二楼是房间,装修得很漂亮,打扫得很干净,家具家电齐全。房前还有一片小菜园,正翻耕出来准备种时令蔬菜。老人谈话间充满了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2017年,五里村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80余万元,对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等,还将集体经济原有的150头牦牛扩大到300头。为了确保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和持续发展,该村把集体经济的300头牦牛承包给有养殖经验的两户养殖户,承包户每年给村集体缴纳9万元的承包费,其中50%分配给贫困户,30%分配给非贫困户,20%用于村集体发展。去年,五里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75元。
整村搬迁后,五里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据该村“第一书记”尼玛谭初介绍,为了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村里多次组织了挖掘机等技能培训,持有上岗证的村民就像拿到了开启脱贫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摆脱了贫困的村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新生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奔波、忙碌。“今年,我们计划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村民闲置的房间搞旅游接待。相信不久的将来,五里村会变成一个全新的旅游村寨。”尼玛谭初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村里的未来。(中国西藏网 文/杨悦笙、王和斌 阿坝州委宣传部供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