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新时代•藏东明珠】寻访唐卡技艺的坚守者嘎玛德勒:一念清净,一笔清净

孔夏 发布时间:2018-05-25 10:3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一个由技术催生的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逐渐远离大地,远离自然,走向商品的物质世界,传统的手工艺人却沐浴着自然的恩赐,坚守自己的“本心”,以匠心、匠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

  位于扎曲河上游距离昌都镇130公里的嘎玛乡,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嘎玛乡素有“匠人之乡”的美称,全乡有250多人从事民族手工艺制作。嘎玛德勒是当地的一名老艺人,生于1932年的他,现年已86岁,他是噶玛噶举(又音译为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传承人。


图为唐卡画师嘎玛德勒 摄影:孔夏

  嘎玛德勒的唐卡工作室坐落在嘎玛乡一隅,这里滤净了凡尘喧嚣,静默又安然。当我们置身其中,喝着酥油茶,浏览着巧夺天工的唐卡,感受到的是茶的温度以及古老传统文化的韵味,浮躁的心灵在此得以沉静下来。

  采访嘎玛德勒时,记者注意到,老人家多次提到《度量经》。何为《度量经》?为什么这位老艺人多次提及?

  西藏传统文化中,唐卡上的造像处理,基本上与佛学经典的描述相吻合。其中《造像度量经》、《身语意度量经注疏花蔓》以及《诸神、佛像三百幅》是藏族佛画艺术的高度总结和凝炼,也是艺人们在绘制壁画、唐卡等佛画时必须遵循的圭臬。这种造像时用手指度量佛像各个部位的指数的度量标准,千百年来一直被绘画师们所遵循。

  唐卡所描绘的佛和菩萨多达几百尊,对于绘画者来说实际上是要掌握上千种比例关系。为了打好绘画基础,嘎玛德勒花了将近10年时间,将佛像标准研究透彻并背下来,这样在创作中就能做到胸有成竹,画出比例工整的佛像。

  在藏地,漫长岁月里,人们并不直接把唐卡与金钱等同起来。以往画师抑或艺僧,都以去寺庙绘制壁画与唐卡为荣,在资质上,对他们的道德品行以及技艺的要求非常高,物质的标码和画家个人的荣辱得失是被弱化的。而现在,唐卡被很多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作为艺术产业。面对市场浪潮和金钱的冲击,传统仪轨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现代化的运作理念,为追求所谓的高效、高收益,《度量经》这一重要的唐卡绘画规范也被一些唐卡画师弃如敝履。嘎玛德勒作为噶玛噶举画派的传承人,深知《度量经》在绘制唐卡上的重要性,面对如今这种现况,他依然坚守着绘画准则,并想通过记者,向众多唐卡画师推崇《度量经》这一准则标准。

  《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性中既有消极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回顾人类文明史,众多辉煌是在“道心”的指导下创造的,众多悲剧都和“人心”相关。坚守传统文化,需要以“道心”为标准,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就如嘎玛德勒一样,坚守本心,守护传统仪轨,超越狭隘的功利性,持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人生态度。

  一念清净,一笔清净。嘎玛德勒老人静心绘制唐卡,自8岁起至今,78年如一日,与今日受杂念影响的个别唐卡画师相比,这一切终归落于绘者之心。

  据悉,2006年,唐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嘎玛德勒作为噶玛噶举画派传承人,已完成唐卡1000多幅,被西藏自治区授予唐卡艺术大师、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的称号。(中国西藏网 记者/孔夏)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