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四川得荣:教育“加速跑”

发布时间: 2018-06-23 09:21: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表示。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

  如何在藏区把教育搞好,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各个地区从自身情况出发,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就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开放、搞活的“得荣特色”教育路子。

  因地制宜,适时实行乡镇集中办学点

  长期以来,得荣县存在这样一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村小每个年级只开设一个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多个年级,在能力、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无法保障足够的教学时间,不能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2001年,国务院提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全县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分配,得荣决定建设集中办学点新区,并将要实施的两所片区寄宿制学校和县中学迁建项目打捆迁至白松镇日当村建设教育园区。

  目前,白松镇教育集中办学点已于2017年3月开班上课,现有学生1515人、教职工187人。办学点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培训、体育培训为一体,主要包括得荣县中学、白松镇小学、白松镇新区幼儿园、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爱国守法感恩教育馆、得荣县职业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距县城35公里,占地265亩,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3亿元。

  白松集中办学点是得荣县特殊地理位置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脱贫攻坚,实施教育扶贫,让得荣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需要。办学点的建立不仅彰显义务教育公平,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也是新农村建设深化的生动体现。

  构建“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格局

  为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各校结合实际,形成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校园文化,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格局,以“区域文化”为主题,立足实际、接地气、有特色,共计投入1023万元,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目前,得荣县城关片区寄宿制学校的“雅智”文化、奔都乡中心小学的“书香”文化、古学乡中心小学的“家”文化、子庚片区寄宿制学校的“学羌”文化、八日乡中心小学的“竹”文化,徐龙乡中心小学的“觉央”文化等学校特色文化已经初步形成,得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得以传承。

  实施寄宿制学生生活物资、营养餐统一配送

  得荣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学校布局的分散,给偏远学校的生活物资采购带来极大不便。为了使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让学生吃饱吃好,同时保障食品来源和食品安全,得荣县建立寄宿制学生生活配送中心,将各学校的寄宿制学生生活物资配送至学校,由县财政解决配送车辆。同时每年预算20万元作为寄宿制学生生活物资及学生营养餐配送经费,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生活水平。

  加大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近年来,得荣县累计在教育方面投入1.84亿元,改善中小学校舍条件,实施项目25个,新建、改建学校5所,维修学校11所,新增校舍面积达3.8万平方米;生均教辅面积、生均运动场面积等十项指标基本达标;筹资889.4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购置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中小学音体美器材、图书等设备均达到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投入507.86万元,全面实施智慧教育建设,架构甘孜“123”智慧教育信息化模式,全县14所学校搭建城域网,建设了一批网络听课教室、师培室、录播室,基本实现了校园网络校校通,电子白板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投入1023万元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要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教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得荣县的教育之路是藏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进和政策支持下,藏区的孩子真真正正走进了好学校,迈出坚实的人生第一步。(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黄颖 王鑫)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