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是一位使者,他与玄奘生活在一个朝代——唐朝。有人认为他其实可以与玄奘齐名,史书记载却不过寥寥百十字;他是洛阳人,却在相隔千里万里的雪域高原上留下了点点踪迹。谁也不曾想到,千百年之后,偶现一处碑文,让这位沉寂的人物重新进入历史的视野。
流传最广的是王玄策多次下吉隆出使天竺的故事。关于王玄策早期的事迹史书上几无记载,直到643年(贞观十七年),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大唐使团出使天竺,才有零星著述。使团沿唐蕃道-蕃尼道,途径逻些(今拉萨)、尼婆罗(今尼泊尔),最终到达天竺(古印度)。从阳春三月到冷冷冬日,大地苍茫,长路漫漫,走过繁华的街道,穿越边塞滚滚风沙,翻过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山,护送使团到达了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在唐初,由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天竺而建立的。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时期与大唐交好,互有使团往来。此番王玄策一行到达天竺之后,受到了戒日王的优待。
有人说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天竺,也有说是四次。普遍认为王玄策的行迹是经唐蕃古道辗转蕃尼古道,最后达到天竺的。吉隆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所辖的吉隆县境内。在这里,一道碧绿的幽谷向雪山深处蔓延而去。这条沟谷深又长,海拔仅有2000多米,一路延伸到山另一边的尼泊尔,贯穿整条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一条天然通道,古人称为“天赐之路”,后世则称之为“蕃尼古道”。蕃尼古道是吐蕃王朝与尼婆罗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无数历史在这里上演:尺尊公主从这里入藏,莲花生大师通过这里来到西藏传教,满清时期这里开展了一场反侵略的自卫反击战……
关于王玄策的故事著述最多的是在647年,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天竺之时。当时戒日王在恒河溺亡,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中。谁知权臣阿罗那顺伺机僭位称王,驱逐瓦解原王室,社会动荡,人们纷纷抱怨不已。时值五月,王玄策使团抵达摩揭陀国,阿罗那顺发兵拒使团。王玄策一行只有三十人左右,寡不敌众,被阿罗那顺擒获,使团所携带的物资均被扣押。王玄策心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已迎娶尼婆罗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关系正值“蜜月期”,若能寻着机会逃脱,一定能向吐蕃和尼婆罗搬来救兵。于是,王玄策寻找到了机会,到达吐蕃西境,以书求助。松赞干布知道后,立即派了精锐1200人,尼婆罗派遣了7000余人。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亲率联军,用“火牛阵”、云梯、火攻、谋略等中原传统兵法大败“不可战胜”的天竺象军兵团,俘获了阿罗那顺。在帮助天竺原王室恢复秩序后,王玄策一行携自愿面圣谢罪的阿罗那顺凯旋东归。唐太宗高兴极了,加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据传王玄策回到大唐后,编撰了《中天竺国行记》,将当时五天竺诸国的地理、地貌、山川、形胜、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风情等, 一一进行详细地记述。不过他的书在宋代以后就遗失了,今天只剩一些片段。龙朔元年之后,再无任何关于王玄策的文献记载和历史线索。
图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勒乡的茶叶。摄影:赵耀
王玄策出使天竺,加强了中国和喜马拉雅山南亚诸国的友好往来。蕃尼古道作为茶马古道的延伸,茶叶随着丝绸、瓷器、纸张、麝香等进入南亚一些国家。到7世纪末,造纸术经吐蕃、尼泊尔传入天竺,结束了印度用白桦树皮、贝叶书写的历史。期间,从印度输入大唐的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物资,以及蔗糖、天文、建筑、医学、绘画等技术。
1990年,在西藏自治区吉隆县一处峻峭的悬崖边上,众人拭去崖上的千年酥油,拂去历史的尘埃,“维大唐显庆三年,大唐驭天下之……!”崖上刻的字迹凸显,“大唐天竺使出铭”,恍若隔世……(中国西藏网 文/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