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诚挚浓厚 堪称经典

——喜饶嘉措与习仲勋的至诚之交

发布时间: 2018-09-02 15:49: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喜饶嘉措大师是中国佛教协会第二任会长、佛学大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被毛泽东、周恩来赞誉为“爱国老人”。喜饶嘉措大师一生热情拥护党的领导,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密友善,特别是在长期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与习仲勋同志建立起深厚情谊,携手处理了许多民族宗教事务中的难题,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天,重温两人的革命友情,一是纪念两位的历史功勋,二是学习领悟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风范;三是希冀能够为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提供经验启示。

  同处西北,一见如故

  喜饶嘉措幼名多杰,僧号喜饶嘉措坚华杰贝罗哲(意为“文殊菩萨喜悦的智慧”),1884年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起台沟贺庄的一户藏族贫苦家庭,幼年就被送到当地的古雷寺出家为僧,他勤奋刻苦、天资聪慧,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之后,喜饶嘉措来到拉卜楞寺求学,加入扎仓,学习13年,包括集类、因明部5年,般若4年,中观论部2年,俱舍论1年,戒律部1年。一般而言在读戒律部的大都是40岁以上的僧人,然而,喜饶嘉措在20岁出头时就进入戒律部开始从事佛教经典的研究并成绩斐然。但喜饶嘉措并没有因取得如此成就自以为傲,而是在经师的鼓励下,毅然选择远赴西藏继续深造,并于1915年获得藏传佛教格鲁派“拉然巴格西”学位,被聘为经典侍讲并主持经典校勘重刻工作。1937年,喜饶嘉措大师回到阔别30余年的青海家乡,担任古雷寺寺主。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喜饶嘉措大师除讲学、传法、研究经论外,还组织抗战宣传团,积极奔走于甘青蒙藏地区。他谴责日寇侵略罪行,号召广大佛教徒团结起来,保国保教,同心抗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爱国文章,在蒙藏群众中影响颇深。如大师在《白色法螺的声音》一文中呼吁:

  中国佛教众僧,要同心协力地开展一场爱国宗教活动,从根本上抵御祸国殃民的日本(侵略者),团结一切力量为各民族消灾除害求幸福,为驱敌作出光辉的课业,为强国利民而祈祷,为抗日取胜,捐躯在所不惜。团结起来,为战胜顽敌、保卫祖国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喜饶嘉措大师积极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被党和国家先后任命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并当选为青海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一、二、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他为青海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宗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的习仲勋,虽然与喜饶嘉措分属两省,但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行政区划上,陕西省和青海省都同属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范畴,故而喜饶嘉措和习仲勋亦可称为“西北人”。习仲勋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1932年至1934年,习仲勋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先后创建了渭北、照金、南梁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1935年,在国民党“围剿”之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统称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被毛泽东评誉为“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即它是党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习仲勋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卓著功勋。1945年10月,在中央西北局成立后,习仲勋担任西北局副书记,1946年6月任西北局书记,1949年6月,中央改组西北局,习仲勋任第三书记主持日常工作,1950年2月,任第二书记。10月在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后,习仲勋全面主持西北党政军工作。这一时期喜饶嘉措大师也被先后调任到青海省政府、西北局工作。西北局主要负责领导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自治区、西安市等在内的西北地区的工作,因而习仲勋和喜饶嘉措在工作、职务上属于上下级的关系。当喜饶嘉措大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总先想到找习仲勋商量、请教。习仲勋也会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并帮助解决问题。二人相见如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结下了深厚友情。

  同心协力,共商国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匪情严重,分布有较大匪股470多个,人数达13万之多,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剿匪反霸、巩固新生政权也就成为了西北地区的首要政治任务。在这场斗争中,习仲勋和喜饶嘉措投入了极大的智慧和精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平息昂拉部落叛乱的过程中,二人所表现出的默契配合,彰显了二人诚挚浓厚的革命情谊。

  昂拉部落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南贵德县尖扎滩地区(今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又称昂拉八庄,共有57个自然村,1100余户,5500余人,以藏族为主,世袭千户制。1933年,项谦继承第12代昂拉千户之职,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身,后与马步芳等西北土匪结为至交。新中国成立初期,项谦骄横跋扈,公然与人民政府对抗,发动匪乱扰乱社会秩序,从1949年11月至1951年10月,项谦组织昂拉匪徒,外出抢劫,小的天天不断,大的多达36次。为此,喜饶嘉措大师曾两次写信给项谦并派人去争取,但都吃了“闭门羹”。面对项谦日益增长的嚣张气焰,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对其进行军事进剿,而喜饶嘉措大师则主张继续做争取工作,在这方面习仲勋与喜饶嘉措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反复电告青海省委、省政府:“决不能打,万万不可擅自兴兵,只有在政治瓦解无效之后,才能考虑军事进剿。”

  鉴于喜饶嘉措大师在藏族群众中的崇高威望,习仲勋坚持“要请喜饶嘉措大师做工作”,并得到了大师的欣然同意。从1951年8月起,喜饶嘉措先后五次亲赴昂拉劝说项谦。第一次是1950年,大师到达贵德约见项谦,但项谦却置之不理。1951年11月1952年1月,大师又两去昂拉,转达习仲勋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严正指示,但项谦虚情假意、敷衍应酬。1952年4月,喜饶嘉措再次来到昂拉,项谦仍固执己见,不予合作。第五次是1952年7月在项谦投诚后,为稳定项谦情绪,保证与其长期合作,习仲勋电告青海省委:“务请喜饶嘉措副主席和周仁山等同志早去一见项谦。”在喜饶嘉措的诚恳说教下,项谦彻底打消顾虑,主动来到西宁,并被委以重任,在团结藏族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收服项谦一事上,充分体现了习仲勋和喜饶嘉措之间的相互信任、相得益彰,是二人深厚情谊的真实写照。

  党中央根据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决定于1958年开始对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青海省就包括其中,但却遭到了青海牧主阶级和民族宗教上层反对分子的强烈抵制。1958年春,这些人组织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当时有102名干部和群众被杀害,460余间房屋被烧毁,70余万千克粮食被抢劫,造成经济损失160多万元。同年“五一”劳动节,习仲勋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喜饶嘉措大师通报了青海叛乱情况,并告知大师他的家乡道帏没有参加叛乱。得知这一信息后,大师立即给家乡写了一封信,向道帏的全体僧俗、老幼乡亲们表示感谢。1958年6月26日至7月8日,喜饶嘉措回到青海参加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通过走访、调研,得知在平息叛乱中有大量简单粗暴、违反宗教政策的现象发生。回京后,他就直言不讳地向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反映情况说:青海平叛斗争中有许多过激行为发生,一些寺院被砸,经文被毁,佛像、法器被拿去炼钢,一些无辜百姓被杀害,寺院被迫关门,群众人心惶惶。习仲勋听后当即给喜饶嘉措大师说:“你反映得好,意见提得对。你不为佛教说话,谁为佛教说话?政府相信你是爱国的,寺庙应当保护。平叛是消灭反革命,不是消灭宗教。政策在执行中可能是过火了,后面会纠正的,你可以给藏族群众解释一下。我再给统战部和青海讲讲。”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党和国家及时调整政策,有效化解矛盾,保证了青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民主改革、平息叛乱工作的圆满完成。

  喜饶嘉措大师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虔诚宗教的上层人士,热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宣传党的政策、团结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他总是讲“共产党对我的恩情和三宝对我的恩惠一样大”,“只有‘将此身心奉尘刹’,以报洪恩”,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赞誉。同时,喜饶嘉措大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令人敬佩的诤友,他为人耿直、胸怀坦荡、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党的政策、方针、作风等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每每他的秘书和学生劝谏他少批评些时,他就会强调:

  我们反映下面的情况,讲了不少意见,完全是民族地区的真实情况,没有一点编造。我们不怕冒犯某些人,大胆地讲出来,完全是出于公心,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宗教,为了各族人民。

  今年,适逢喜饶嘉措大师诞辰135周年(如按1883年出生计)、逝世50周年,习仲勋同志诞辰105周年,撰文回顾和重温二人的崇高品格、历史功勋、革命友谊,是对两位老人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中国西藏网文/蒋国栋 韩笑)

作者简介:

蒋国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

韩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