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玉树州非遗体验中心
在新玉树巴塘河和结曲河交汇的地方,坐落着别具风味错落有致的巴塘风情街。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彩虹桥边,一处装饰古朴又具有现代元素的二层小楼便是玉树州非遗体验中心。首批入驻的八个玉树非遗传承人把澜沧江畔、尕朶觉吾山下、巴塘草原、白扎林区、通天河流域的非遗产品带到了这里,让久居城镇的人们和外地游客通过现场参观、加工、制作等方式,见识和领略玉树草原昨天的风景和今天的希望。
石刻牌子
玉树州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月,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了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收益”的建设目标,玉树州以非遗文化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由此全面铺开。2018年初,玉树州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坚持文化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编制了《2018年玉树州文化体育局北京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方案》。其中,投入40万元用于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项目建设,并于年末完工,2019年1月如期投入使用。该项目下达后,玉树州文化部门根据州非遗传承门类及从业人群的特点,从各市县筛选8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非遗传承人入驻玉树州非遗体验中心。
体验成功
今天,记者走进中心对首批入驻的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
做出最精美的红陶摆件
东周是一个不拘言笑站在中年人门槛上的青年人,他粗通汉语,但是和记者用汉语交流往往能让对方瞬间了然他的意图和解释。他原本是个纯生意人,在老家囊谦县觉拉乡卡永尼村成立有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但是由于从小受本地陶艺手工业的影响,从小立志做出世界上最精美的陶艺摆件。这也和他的名字一样,他原本不叫东周,却因当时办理身份证的时候,大家都不识汉文,别人的名字误印在自己的证上也不知道,时间久了,索性就不改回来了,就叫东周吧。
潇洒的康巴汉子
据东周介绍,他的家乡家家户户过去都在做红陶的碗碗锅锅碟碟盘盘,日常生活器皿也是这些,很少见到用金属或玻璃制品。这些自家做的陶器品种有几十类、上千种,办个小型红陶展览也够充盈。不用其他质地的生活器皿是因为,红陶原料就地取材,成本不高。也有个传说讲,以前有个喇嘛预言:你们世世代代做红陶器皿,除了自己用还可以卖给外边的人。这种东西,用了坏,坏了再做,这样循环,可保衣食无忧。村里人都觉得这个预言很准,也就随红陶流传下来了。
更为抢眼的是红陶烧制出来后,再抹上当地出产的“觉拉柚子”,再蹈火膛,又变成黄色、绿色、黑色,尤其是黑色经过火的再次淬炼有点金属的质感,黄色的还居然有点唐三彩的风格。
东周说:“我在红陶上花了60万元,用来培养孤儿学手艺养活自己。现在我每年做红陶都能全部卖掉,但是小时候想做的那个精美的陶艺摆件还没有做出来。”说着他夸张地笑了起来,他说:“来到非遗中心后,我一定能做出最好的红陶。”
巧夺天工的嘎智嘎玛唐卡
入驻非遗中心的嘎智嘎玛唐卡,在玉树及周边地区有着很大的名声。此画派不同于黄南热贡的唐卡,也不同于本地佐娘画派的风格。据说已有800年历史了。他的颜料配制方法全部来自汉地,作画时的色彩晕染方法也和内地的工笔画相近。这种画派给人的印象就是轻松、干净、明了、舒服。去年他们花了大本钱耗时近半年在一粒青稞上画了世界上最小的佛像,你说他们神不神?佩服不佩服?
嘎智嘎玛唐卡举办的唐卡培训班
据嘎智嘎玛唐卡负责人旦战介绍,他们的唐卡绘制沿用古代印度夏勒度量经,题材除了佛像、佛经故事外还有格萨尔王及其故事,很受群众和专家的喜爱。他们邀请的老师是画艺最好的,据说与传说中本派高人扎西诺桑不相上下。学徒是从本地招收的,学成之后全都可自立门户,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芫根无花根甜心
东周巴丁是来自囊谦县白扎乡东日尕村的年轻小伙,他承包了家乡300亩荒地用于种植芫根,每年生产5吨左右的大、中、小三种包装芫根小吃。小的50克,中的260克,大的500克。他说只要能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他种植开发这种产品的目的就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品提高,很多人进城生活,这种有着保健功效和吃饱肚子的好东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果再没有人去做这些事,就可能会消失。
家园最后的守望者
另外,东周巴丁还有160亩青稞地,专门种植黑青稞。黑青稞为原料酿的“琼”(藏酒)和糌粑面大受欢迎,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他是有着一个农耕情结的青年,这样的青年真不多见。他的朴实如他种植的芫根,长着绿色的叶子不开花,果实却沁甜心扉。他默默无语,埋头苦干,耕种在春天,忙碌在夏天,秋天抬起头,芫根金黄,青稞熟了,阿爸、阿妈冬天我们好好过个年!
藏刀王更求普错
记者前年见过更求普措打制的“藏刀王”。藏刀王长约1.6米,刀鞘上镶嵌有各种珍珠玛瑙,造型美观,让人叹为观止。这次见他身着一身近似西藏管家的藏装,那发型和淡淡胡子更让感到一丝神秘。他话不多,但是展示的展品很多,最有名的还是传承自家乡称多县赛河乡阿朵村的铁器制品藏刀和火镰。
铁器王国的传人
史书上说,唐朝时期,通天河沿岸就是吐蕃的沙金饰品生产基地和具有“铁王”之称的兵器王国。目前,除了对岸安冲地区生产“安冲腰刀”之外,沙金制品、铁器作坊几乎绝迹。这些让年过50的更求普错很是失落。近几年在州县文化、经商等部门的支持下,他决意不再碌碌无为,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把制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刀具和生活装饰品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他打造了一把“藏刀王”,在参加内地博览会时,人们又把这个名字赠送给了他——藏刀王:更求普措。
让新寨玛尼石大放异彩
更求求增是玉树非遗人里,目前记者所知的文凭最高的人,高中毕业。他是玉树市新寨街道办新寨村人。是手刻玛尼石的传承人。他说:“我从小喜欢刻玛尼石。一块块静静的玛尼石,都是藏族人一颗颗虔诚的心。我见到白色的大理石就激动,就能在它光洁的表面看到庄严的文字和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我到过西安市蓝田县学习石刻基础一年,我放不下玛尼石,放不下石头上那份永恒的感情。”他说:“现在,很多人已经用机器刻玛尼了,很少有人手刻了。但是,我觉得这项有着300年历史的新寨玛尼石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丢掉。”
书生风度的非遗人
据介绍,更求求增的玛尼石刻作品,已经摆放在机场、商场,一年能给他带来10万元左右的利润。他入驻非遗中心,主要是想把它的这种手工石刻的技艺和精神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寨玛尼石刻的魅力,让这项富有艺术韵味的手艺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他还有些神秘地告诉记者:记住,不能在黑色石头上刻玛尼,那样会生病的。
擀毡擀出一片新天地
“我们这是第一次出远门,来到州上。想把自己的东西亮出来!”来自囊谦县毛庄乡赛吾村的央忠说。
她和她的姐妹展示的非遗产品是毛毡。毛毡大家都很熟悉,以前藏家人居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铺在炕上年年岁岁盘腿端坐。但是他们玩出花样,有各种各样的包、衣物和装饰品。她们有一块约60平方厘米的毛毡,上面居然是一个雪豹的头像。猛一看似一副国画水墨,栩栩如生。但仔细观赏确实是一张擀出来毡画。以前,藏族地区在夏季,妇女们五六人一组,先铺一块大一点牛毛毯,再把梳理好的羊毛一层层地扒在上面,然后浇上水卷起来,开始擀毡。擀毡还有专门的擀毡歌,笔者已经多年未曾听到。如果没有毡,歌还有意义吗?还会流传吗?
她们对自己的产品同样自信,“没有卖不出去的”,她们这次走出来是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展示。
青年牧女白卡的心愿
“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们做这种类似于藏糖的‘曲克安达’。味道甜津津的,甜透了我的童年。”来自玉树市青年牧女商贸有限公司的姑娘白卡说:“这种童年的零食,它是来自牛奶多次分离形成的,即先分离成酥油,然后剩下的达拉水又经过熬制提取曲拉,最后剩下的水还可以利用,熬制后让其凝浸,放在手心舔一下很甜的。”
据白卡介绍,这种玉树牧区的藏糖,不仅是小孩子爱吃的零食,也是藏家姑娘们的护肤佳品,夏天可以防晒,冬天用来防寒。具有很强创意能力的白卡,不仅把玉树藏糖做成了本地孩子喜欢的“棒棒糖”,还做成了有牛奶味的香皂、擦脸油。嗨!那创意杠杠的,令人赞不绝口。
白卡说:“我是通过微信和公益广告平台宣传产品的,效果很好。去年做了小袋装玉树藏糖都卖出去了。心里很高兴。还有很多客户订货,说要作为本地礼品赠送亲友。2019年我还想兼做一份藏餐早点的生意,我调查了一下,好多人很期待。”
后记
一下午的采访结束了,被采访的非遗人热情地挽留记者一同用餐。但是,记者近来痛风发作对此只好婉拒,说好我们下次再聚。这次采访也有遗憾,就是没有采访到有事外出的玉树州工艺美术大师巴丁才仁和手工草编传承人杰加。留下一点遗憾为明天吧。
采访完毕,记者和非遗人又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座谈讨论,评价此次采访,他们认为采访中没有唱高调、说大话,直抒胸臆,说心里话,大家彼此轻松愉快、满意。他们也有个共同的心声,要我带给大家:
玉树州非遗体验中心是政府为非遗人办的想都没有想到的好事;把自己的手艺在这里展示很乐意,很有意义。把非遗产品展示在这里很放心,很满意;发财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关注,体验,和我们一起体验传承,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体验新时代!(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才仁当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