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过去班戈县的人均收入低于那曲全市人均收入1200余元,发展到今天班戈县的人均收入已破万元,接近那曲市人均收入。”在西藏两会期间,那曲市班戈县委副书记、县长次仁扎西这样向记者介绍班戈县近年来的发展。
图为那曲市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
自2014年6月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班戈县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示范试点,以“人、草、畜”三大要素为中心,引领村民“抱团”致富,走出了一条整村、联村的合作社规范发展之路,让班戈县贫困人口迅速摆脱了贫穷困扰。
班戈县属于纯牧业区,贫困人口1万余人,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四季不分明,冬长无夏,多风雪天。因此,该县扶贫任务极为艰巨,是西藏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实践证明,一直以来,班戈县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传统牧业已经发展到头,必须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牧业转型。”班戈县委副书记、县长次仁扎西介绍说,2015年班戈县以西藏自治区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坚持以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把分散的人、草、畜三大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成立合作社集中经营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分散式牧业,再经过制度规范和定股确权等方式盘活了乡村经济,让农牧民有了更多的收入和红利。
家里有牲畜的将牲畜集中起来开始了规模化运营,那么无畜、少畜的一部分贫困群众该怎么办呢?
班戈县主动思考、积极作为,针对贫困群众无畜、少畜、养殖水平偏低、草场利用率不高的情况,积极鼓励引导群众采取合作、入股、租赁、转让等形式,促进部分草场向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流转,牧户牲畜同样在家庭牧场、合作社、牧业科技企业等方面进行入股分红。
“这样既能保证草场的利用率和贫困户的分红收益,也解放了贫困户的剩余劳动力,以便以劳务输出获得更多收入,多渠道增收致富。”班戈县县长次仁扎西说,这也算是让大家“抱团取暖”共同致富。
班戈县还在西藏率先开展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并设立风险基金,为家庭牧场贷款提供保证,在那曲市率先挂牌成立了县级“三农”保险服务站,使家庭牧场发展有保险。同时,采取“企业+家庭牧场+牧户”的模式,推动企业与家庭牧场进行嫁接,带动家庭牧场发展壮大。
牛羊还是那些牛羊,牧民还是那些牧民,只因为换了经营发展思路,传统的养殖方式走上了经营集约化、产权明晰化的路子,改变了“靠天养畜”的传统饲养模式,在保证草畜平衡的前提下探索出了牧民增收新渠道,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班戈县佳琼镇热卡努玛村合作社今年分红有奶渣总金额50043.6元、酥油总金额140228元、牦牛肉总金额386119元、羊肉总金额669548元、牛绒总金额6560元、山羊绒金额934元、羊绒总金额6272元、现金1630792.1元,人均收入为13962.7元,现金人均收入为9463.7元。
村民达加说,以前自己养牲畜,技术不行到年底了也就靠杀牛、羊过年,可是加入了合作社,大家一块儿干,牛、羊养大了有理事长他们去跑销售,都不用自己操心,在合作社干活有加分,年终能分红,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
“看到合作社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现金收益,牧民建立和入股合作社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次仁扎西说,目前,全县共有86个村居建立了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经营,“抱团”致富。
图为班戈县乡村合作社分红现场 图片来源:那曲市政府网
班戈县佳琼镇五村牧业专业合作社2018年总收入达5209547.2元,人均收入达13962元,较2017年人均收入增长25.6%。
班戈县门当乡那拉姆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从每年总收益中拿出20%用于设立贫困户的股份,贫困户拥有固定股份,通过合作社收益带动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和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
次仁扎西介绍说,4年前的班戈县贫困户高达4111户,15433人,贫困发生率40.89%。通过几年的努力,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83%,贫困户减少到87户318人,且均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根据西藏自治区提出把班戈县建设成为“转变牧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的目标,班戈县牧业科技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该园区规划了四大功能区域,分别为畜牧业区、民族手工艺区、综合服务区(创业孵化器、物流集散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班戈县牧业科技产业园区是集畜牧业生产、研发、加工、展示,民族手工艺加工、研发、展示、销售,创业孵化、物流集散、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藏北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贾华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