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有情法官 人民公仆

——四川省石渠县罗江益法官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 2019-01-17 16:1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19年1月9日,微电影《守望扎溪卡》发布。罗江益在电影中本色出演,生动地再现了一名坚守基层39年法官的形象,表现出一代代基层法官对于初心的坚守与执着,彰显了一代又一代民族法官对于法律信仰的永恒追求。

  1978年2月,年仅18岁的罗江益,读了一篇名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文章,被焦裕禄同志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从那时起,他立志成为像焦裕禄那样的楷模,为藏区法治建设作贡献。

  1979年罗江益参加工作,供职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洛须镇人民政府工作,在那段时间里,他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从不叫苦叫累,给当时的领导和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几年里,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共青团员”。

  1983年9月他被调到洛须法庭工作,起初他还有很多的不适应。由于受到历史和地方传统观念影响,那时洛须镇的民事纠纷基本上靠宗教领袖、活佛出面调停,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很难开展。为扭转陈旧观念,罗江益走村入户,宣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结合“马锡五审判方式”,尝试在石渠县人民法院推动民事审判模式的改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

  1991年7月,罗江益加入党组织,实现了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理想。

  自此以后,在与群众接触,了解地方风俗的同时,还不忘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修炼与打磨,无论是凛冽寒冬还是酷暑夏日,他总是没日没夜地捧着法律专业书籍进行学习,努力掌握办案所需的全部专业知识,力求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深入探索,总结经验

  在日常业务上,罗江益堪称行家里手,开庭、调解、拟写裁判文书,带头办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表率和带头作用。此外,他还坚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总结经验,提高办案效率。身为一名藏族法官,罗江益日复一日坚持学习藏汉双语,尤其是藏汉双语在法律名词上的转化。他深知一个团队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显著进步就必须攻破”语言关”,只有攻破了语言这一难题才能提高办案效率。罗江益不仅要求法庭内的其他法官加强藏汉双语学习,自己还带头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各审判庭平衡办案,很好的解决了案多人少的难题,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极大的提高了法庭的办案效率。


图为微电影《守望扎溪卡》中的片段。

  罗江益不仅带领团队攻破了“语言关”,还结合当地的风俗与习惯,持续性、周期性的开展法治宣讲和法律援助活动,宣讲地点时而在草原上,时而在洛须法庭的办公室里,时而在学校教室里,罗江益身体力行,他的法治宣讲引导大家坚守法治信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用通俗易懂的话为当地老百姓带去最新的法律知识,也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三十九年以来,为机关学校农村作法治宣讲达上千场,授课约三十万余人次,洛须片区一镇四乡覆盖率达100%。


图为入户调查走访。

  运用“枫桥经验”,坚守公平正义

  “罗江益工作认真严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的敬业精神,工作上一丝不苟,私下谦逊随和,他一贯秉持公正司法,坚守公平正义,每年经手大量案件,所办案件中改判与发回重审的数量无几”,与罗法官相处许久的泽仁曲西法官说道。除此之外,罗江益还会就案件性质,原被告双方关系等因素作为考量,灵活运用调解制度,真正实现了“枫桥经验”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核心内涵,成功调处民间纠纷上千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无上访,无改判。其中90%的案件在村一级就得到了解决,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图为巡逻路上。

  家国情怀,人民法官

  罗江益工作的石渠县,平均海拔四千米,气候十分恶劣,自然条件艰苦,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生活十分不便。本有许多升职和调动机会的他,却选择了整整三十九年的坚守。石渠县“缺氧不缺激情,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为法庭宣讲途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审判经验的越发丰富,法律在他心中从神秘到熟悉,再到热爱,每当他敲响法槌的瞬间,总能深深感受到播撒在这篇热土上的公平正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法官职业的情缘。从事法院工作三十余年以来,一直行走在司法路上的罗江益将他的青春与热枕都奉献给了国徽下的审判事业。他不忘初心,甘于清贫,坚守在物质和生活条件极度匮乏的高原上,为了当地法治事业的发展,也为了这片热土上的乡亲父老,更为了藏区法治事业的健全发展而无悔付出。


图为主审案件当事人昏迷后住院,罗江益陪在身旁。

  罗江益说:“在藏区基层当法官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还要有服务群众的决心,秉持法律人的初心,我希望未来这样的法官能越来越多。如果彼岸就是正义的渡口,我愿意做水中的一叶扁舟”。(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土登扎西)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