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风雪征程忆当年】86岁“珞域文化抢救者”冀文正:我曾是十八军(上)

王淑 发布时间:2019-06-10 22:3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执行中央决策,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主要交由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先驱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虽早已远去,但其内涵却依旧激荡人心。那个特殊年代里,那段走进西藏、建设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娓娓道来,虽历久却弥新。

  中国西藏网讯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海拔5600米的杰玛央宗冰川,自西向东,贯穿西藏大部分地区,一路奔流2057公里,形成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南迦巴瓦掉头南下,从墨脱县海拔仅有152米的“中国雨都”巴昔卡流出西藏。

  过去有人说,墨脱县是“隐秘的莲花”“高原孤岛”,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墨脱长久以来被峡谷的层峦叠嶂所包围,又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上,天险阻挡了人们来往的脚步。


图为年轻的十八军战士冀文正。图片由冀文正提供


图为86岁的冀文正。摄影:李元梅

  心之所系:“莲花秘境”是他一生的牵挂

  1954年9月,解放军第十八军一部向墨脱进发。翻越喜马拉雅山,克服了严寒、饥饿和缺氧的考验之后,十八军战士冀文正进入了墨脱县城。

  墨脱生活着门巴族、珞巴族,两个民族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意味着每少一个人,就会有一些鲜活的东西从这个世界上永久消失。冀文正敏锐地意识到,这里的“珞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有意无意间,这位十八军战士走上了人类学研究的道路,在长期从事民政和宣传工作之余,他开始自发地用文字和照片记录这里独有的文化。


图为1957年9月,汉族记者同珞巴族、门巴族猎人合影。摄影:冀文正

  
图为冀文正的部分著书。图片由冀文正提供

  历经近半个世纪,冀文正28次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8次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搜集了500多万字珞巴族、门巴族民间文化资料,著书28部,己出版24部(基本是自费出书)。其中的两本藏文书籍——《珞巴族门巴族歌谣》《珞巴族门巴族谚语》,内容是由冀文正搜集、整理、翻译成汉文后,又译为藏文。

  如今,面对记者,白发苍苍的冀文正,用带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骄傲地说:“在西藏47年间,我学会了藏语文、珞巴语、门巴语,从来没有配过翻译人员。”

  193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佃农家庭的冀文正,何以从一名普通的十八军战士,成长为“珞域文化抢救者”,并被誉为“珞域文化第一人”?一切还要从1950年讲起……

  图为1949年冬摄于贵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随营学校毕业照,前排左九为冀文正。图片由冀文正提供

  临危受命:西藏在哪里?

  1950年1月,十八军接受了进军西藏的光荣任务。

  当时,十八军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配合兄弟部队完成了解放大西南的任务。刚宣布安家在物产富饶、风光秀丽的川南地区,却来了个180度的急转弯,进军遥远、陌生、神秘的西藏。部队的思想产生了波动,恋家思乡、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想法增多,甚至还有开小差的。

  冀文正回忆道:“曾经,我在小学地理课上对西藏有过最初的了解,我知道它在祖国的西部,高寒、缺氧。十八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没读过书,不识字,一听说要进军西藏,纷纷猜测西藏在哪里,有人说西藏在天边,要走3年才能到,在那里尿个尿,马上就能结成冰棍。”

  思想动员:进军西藏,边疆为家

  根据第二野战军和西南军区刘、邓首长签发的《解放西藏进军政治动员令》中“深刻认识解放西藏的伟大政治意义,勇敢地担负起这个光荣的任务。同时也要认识到进军西藏将要遇到许多的困难,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做好充分准备”的指示精神,十八军全军上下掀起了扎扎实实的进军西藏的动员活动,人人谈进军,各个讲进军,把“进军西藏人人口服心服、不背包袱”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冀文正还记得,“各级党委十分重视进藏动员工作,发挥我军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各级领导一级抓一级,军包师、师包团、团包营、营包连、连包排。在动员进藏的活动中,党团员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我们连队里入党申请书像雪花一样飞向党支部,封封家书劝告亲人不要思念……‘进军西藏,边疆为家’成了每个指战员的信念和行动准则。”


图为藏语老师给进藏部队教授藏文。翻拍:李元梅

  图为1950年进藏前,十八军指战员学习藏文的情景。黑板上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到藏区去为人民服务。”翻拍:李元梅

  政治任务:全军掀起“学藏语热潮”

  1950年1月,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刘、邓、贺及西北局,就进军和经营西藏问题做出“进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

  遵照第二野战军刘、邓首长关于“进军西藏,认真学好藏语”的指示,第十八军各级组织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组织干部和战士学习藏语,专门成立了藏训队,层层狠抓,级级落实,在进军前夕和进藏途中掀起了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学习热潮。

  回想当年,冀文正记忆犹新,他说:“组织我们学习藏语是军长张国华的指示,他特地从重庆和成都等地请来藏族同志担任教员。我们的教师是峨眉山的隆果法师,他性格开朗、诚实俭朴、治学严谨。成立藏训队是个战略布局,对建设新西藏意义深远,它是西藏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时间紧、任务重,不突击学习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志们废寝忘食地学习,课上听讲,课后背诵,白天背、晚上背,不少同志做梦都在背。班和班、排和排、个人之间都掀起了学习竞赛,有一周巡回一次的流动红旗、有学习一个阶段评比一次的优胜红旗,大家你追我赶,齐头并进或者交替争先。”那段时光给冀文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仍记得,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艰苦的学习,大家完成了小学5年的学习任务,绝大多数人会读藏文书籍,能讲一般生活用语了,个别人加上手势比划已可以和藏族同胞进行语言交流。

  
图为十八军官兵学习藏文。翻拍:李元梅

  终身受益:两本保存了69年的《藏汉辞典》

  冀文正回忆道:“1950年5月7日,藏训队举行毕业欢送会,许多领导都来了,跟我们互相交谈,笑声不断,亲如家人。5月12日,我和3名同志分到了53师158团二营工作。”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不论是进军刚刚开始,还是残酷的剿匪活动、进军的途中,每个战士背包上都插有一块藏文单词的字牌,举目可见,随时念、随时记。即便是在修筑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的极艰苦环境条件下,每天早晨还要坚持背诵一会儿藏语。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为了执行协议,军党委决定53师抽调80名政治文化素质好的干部到西藏波密和塔布工布地区开展地方工作,其中便有冀文正。

  “1951年7月,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到达了波密卿多宗,当时不仅疲惫不堪,连吃饭都有问题,‘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在大家脑海里扎下了根。为了生存,为了工作,大家响应中共波密分工委的号召,立即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一人一天从开荒三分地增加到七八分地。”

  冀文正清楚地记得,即使是在半饥半饱、一天开荒10个小时以上的艰苦条件下,波密分工委仍有个雷打不动的规定:每个干部每天清晨必须学习一个半小时的藏语文。分工委苗丕一书记、保卫科科长何祖荫和各级领导带头学、带头用,仅四年的时间,大家就可以不用翻译,独自工作了,有的同志还同时学会了珞巴语和门巴语。

  
图为1950年4月增编的《藏汉辞典(上、下)》,冀文正保存至今。图片由冀文正提供

  学习藏语文的习惯,冀文正坚持了一辈子。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在进军西藏的风雪征程中,我宁愿扔了皮大衣,也不愿扔掉在藏训队学习时的三本藏文书和两本《藏汉辞典》!”如今,冀文正保存了69年的两本《藏汉辞典》,还静静地躺在他的书房里。(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李元梅 孔夏 讲述者/冀文正 部分内容参考自冀文正作品《从南下到西征——十八军老战士冀文正的人生足迹》、张小康作品《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