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办公地点 摄影:刘莉
中国西藏网讯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是个只有72户214人的纯牧业村。但这个青海湖畔的小村庄却干成了一件大事:不仅实现村民10年收入增长了3倍多,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还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全国各地前来学习“梅陇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团队络绎不绝。
8月1日,记者来到在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梅陇村一探究竟。
图为桑杰卡介绍合作社历年分红情况 摄影:刘莉
今年37岁的桑杰卡现在在合作社当会计,说起合作社给村里带来的实惠,这位汉子如数家珍:“2008年7月,梅陇村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我家犹豫了半年多之后,在2009年年初加入了合作社。之前我家人均收入一年是3000多元,2009年我家分红4551元,今年的分红有3万多元,再加上3万多会计工资,我家三口人人均收入现在一年有2万多元。而且,加入合作社之前,我家有七八十只羊,30多头牛,现在通过扶贫政策,已经有200多只羊了。”据统计,合作社从2009年年终分红23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200.2万元,增长了7.7倍。
桑杰卡说,合作社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整合,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采取“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模式经营。“2017年底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万元,较2008年增加了1.6万元。”央视《焦点访谈》对此专门作了专题介绍,从此“梅陇模式”成为了青海省乃至全国牧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刚开始大部分牧民接受不了合作社,感觉把自己家的草场牲畜都交出去不放心。”桑杰卡说,合作社组建的第一年,村里光动员会就开了100多次,只有13户牧民参股入社。“但第一年就有分红,看到真的有分红,大家就有参与的积极性了,到2011年,全村所有牧民、所有牲畜和草场都加入了合作社。”
据天峻县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很多牧民想多入一些股,但为了草畜平衡,合作社对入股实行上限封顶制度。“按照8亩草地一个羊单位的标准,全村的牲畜量已从原来的近2万头,下降到现在的1万头左右,保持了草畜平衡。”据天峻县草原站监测,以前,梅陇村牧民在流转的草场上拼命增加牲畜数量,导致草地退化严重,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公斤。但到2016年,已上升到亩产226公斤,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同时,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先后整合各类扶持资金购买母羊900只,作为扶贫周转羊,每年确定4个贫困户,每户分配225只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当年所产羔羊进行均等分配,50%归牧户自由支配也可入股,另外的50%硬性入股合作社,防止贫困户因经营管理不善返贫。次年,对900只生产母羊重新分配到另外4个贫困户,牧户依次实现了脱贫,达到整村脱贫目标。
为啥牲畜数量减少了,村民的收入却反而增加了?这位工作人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除了分红外,还为入股牧民按特长进行了分工,大家按劳取酬,比如,放牧经验较好的牧户竞争上岗成为合作社放牧员,还有专门的种草员、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会计,其余劳动力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经营,进一步实现了增收。
图为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美丽的夏季牧场 摄影:索南卓玛
据了解,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海883个纯牧业村和近80个半农半牧村都将基本建成与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类似的以合作社为主体,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标志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草原保护、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目标且地域特色鲜明的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