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青海班玛县红军沟: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发布时间: 2019-08-03 10:57: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8月2日,中国西藏杂志社通讯员一行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重温红军在红军沟与当地藏族百姓留下的动人故事。


图为班玛红军沟纪念馆 摄影:徐梦荣

  1936年7月,红军二、四方面军近2.5万人从四川甘孜进入班玛县子木达沟,在这里休整了20余天。休整完毕后,红军在藏族群众的指引下离开班玛,继续北上抗日。


图为亚当旦洛资助红军像 摄影:徐梦荣

  在红军刚来到班玛时,藏族群众因不了解情况十分害怕,甚至有些人还躲进了山里。但当他们发现红军在军粮告急的情况下,一直坚持用捡拾牛骨炖汤、采挖野菜等方式充饥,很少向牧民购粮,每夜都露宿草原时,他们对这支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的队伍的改变了态度。

  当时的部落头人亚当旦洛在得知红军缺少粮食时,不但自己积极捐出了牛羊、青稞,还发动部落人一起捐献粮食。亚当旦洛向红军捐献粮食的场景被立为塑像陈列在班玛红军沟纪念馆二楼最显眼的位置。

  当地群众不仅积极给红军捐献粮食,还为长途跋涉中受伤的战士们提供住宿。但当时的班玛县非常贫苦,群众家里往往没有多余的房间。班玛当地的寺院,如吉德寺、吾扎寺、班前寺……纷纷邀请红军入住,甚至将佛殿经堂也腾了出来。7月的青藏高原深夜寒冷,但百姓和僧人的善良无疑温暖了红军的身心。


图为青山绿水映衬下的班玛红军亭 摄影:徐梦荣

  在这里,长征红军休养生息,与当地藏族同胞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将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到了这里。同时,也将革命的精神火种留在了这里,班玛红军亭中,保存着红军留下的标语“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亭外的围栏上,还系着百姓们献上的哈达。

  当地藏族同胞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从此有了红军亭、红军哨所、红军桥、红军墓、红军泉……还留下了一首歌谣:“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

  时光飞逝,距离红军经过班玛县已经过去了83年,但红军留下的长征精神依然在这里闪光,红军与班玛县群众的军民鱼水情代代相传。


图为琳琅满目的藏雪茶产品 摄影:徐梦荣

  红军沟有一部分地处如今的玛可河原始林场内,属长江源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高寒林区重要的生物种群库。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牧民们不能再砍伐木材,这对牧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但他们毫无怨言,支持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将藏雪茶、羊肚菌等特产产业化生产。同时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将藏雪茶、羊肚菌带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增加班玛县知名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图为班玛县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分装藏雪茶 摄影:徐梦荣

  截至2018年,班玛县藏雪茶公司通过藏茶收购带动当地牧民增收130万元,其中贫困户800人平均每人增收1300余元。同时以产业承包经营的模式,带动全县32个行政村503户180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982年。

  在绿水青山的班玛大地上,当地群众心怀下游生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就是长征精神在班玛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徐梦荣)

(责编: 胡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