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中木,藏语意为“母牦牛耕耘的祥瑞沃土”或“高原之魂野牦牛栖息地”。中木村,位于我国川滇交界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栖息在母亲河——金沙江畔。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五谷丰登,素有“康南粮仓”之美誉,却因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与世隔绝,成为得荣县最为偏僻的行政村。
图为远观中木村 摄影:洛绒吉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世代以牧羊种田为生的中木人,秉承“唯有读书才有出路”的理念,起早贪黑,卖牛售田,就是为了让新一代中木人走出大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呕心沥血流大汗,功到迟早成效见”。据悉,截至目前,中木村一共走出了56名民族干部,还有24名大学生正在高校求学,成为得荣县民族干部和大学生最多的行政村。这56名民族干部中,有党政机关公职人员27人,现役军官2人,人民教师16人,其他政府工作人员11人。他们有的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有的在省、州、县级党政机关工作,还有的在基层一线精干内行,甘当无名英雄。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木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基础、人力资源等优势,走出了一条中木特色的致富之路。曾经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的中木村,如今房子全部翻新,入村道路硬化,网络全覆盖,自来水入户了,电再也不会停了。夜幕降临时亮起的一盏盏路灯正在告诉中木人,“致富路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站在村第一书记和村民自筹资金修建的白塔广场上,望着如画卷般的雪山、草甸、森林、江河,谁还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
贫困户恩珠告诉记者,“我女儿毕业后成了人民教师,家里有了固定收入,曾经居住的危房已经变成为中木村最漂亮的房子,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我和共和国一同成长,我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为中木村培养了大量民族干部,孩子们不仅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感恩家乡养育之恩,他们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反哺家乡低年级学生,无偿为低年级学生补课。藏历新年时,孩子们都会回到家乡,为村里的人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70多岁的村民洛绒见证了几十年来中木村的变化。
中木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组的不懈努力下,州级文明村——中木村已如期脱贫。下一步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产业增收渠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有信心将中木村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西藏网 文/洛绒吉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