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饱含情感诉求的节日,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凝聚在一起,氤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
多种文化内涵 建构起中秋文化意蕴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神话传说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秋节庆:玉兔银蟾、圆润柔和,中秋之月、团圆和谐,中秋节,代表中华民族对团圆、和谐、统一、和平等理想的生活诉求,厚重悠远的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预设;共赏圆月、喜迎良宵,孝悌为本、家和业兴,中秋节体现了儒家重孝道、重人伦、重血缘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华普照、清辉万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崇尚统一的观念早已渗入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并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中国人民以家国情怀,诠释生生不息家国梦。
赓续传统文化 体现时代之发展
吟诗作赋,樽前月下,千里婵娟,花好月圆。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秋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时至今日,中秋佳节也已具有新时代的元素:3D打印月饼、3D打印花灯、远程视频连线庆中秋、利用现代化便利交通走亲访友实现“团圆”……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为更好地传承、丰富中秋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便利,使其更有心意、更具新意。
凝聚合力信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秋节,对个人来说是家人团聚,对国家来说则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定。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兴盛,才有家庭和美,才能凝聚合力与信念,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月”,从“广寒宫”到“天宫二号”,我们对月宫的遐想如今也已成为现实,这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苦付出。“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家国”,无数肩负使命的中国人,秉持初心与使命,激荡爱国情怀,在70载风雨征程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锐意进取、上下求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盛世愈觉月色美。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的中秋佳节,饱含家国情怀之意蕴。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便能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西藏网 文/孔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