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褪尽铅华显云志—— 再读《情向西藏——刘曼卿的康藏轺征》

杜冰梅 发布时间:2019-10-08 20:5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1929年,一位23岁的年轻女子主动请缨,被国民政府“任以四万万人所不胜任之任”,“衔命单骑入藏”,历经千难万险,终达使命。孙科赞其:“长途远征方之汉代张、班诸人,固未遑多让,而吾国女子奉政府命从役边陲克著殊绩,则曼卿实为吾国有史以来所创见,其风可行,其事足传。”(见书第217—218页)

  对于刘曼卿这个名字,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于她的奇特身世和历史贡献,除少数历史学研究者外,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也是通过编辑《情向西藏》一书,才对她的生平事迹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并由此喜欢上了她,开始涉猎她的作品《康藏轺征》《西藏纪行》……

  
图为1930年代刘曼卿在南京

  《情向西藏》的作者丁小文先生研究刘曼卿近三十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专家级“卿粉”。为研究刘曼卿,他走过了不少刘曼卿当年走过的地方,并不辞辛劳自费赴西藏、台湾、重庆和四川等地搜集一切与刘曼卿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查寻1930—1940年间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来往的档案和文献数据库,也有其间图书、报纸对刘曼卿事迹的专题报道,拥有最多、最全面的有关刘曼卿的资料。本书即是作者在遍览刘曼卿著作与相关资料、寻访刘曼卿后人及自己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36万余字,配有104幅图片,以刘曼卿1929—1939年三次赴藏经历为主线,用丰富的史料,分69个章节图文并茂地将刘曼卿堪称传奇的生平成就重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当时的中央政府代表”,刘曼卿分别于1930年3月28日、5月25日两次与十三世达赖喇嘛见面交谈,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德意,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表明了自己“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之真正和平统一”“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英国人对吾确有诱惑之念,但吾知主权不可失,性质习惯不两容,故彼来均虚与周旋,未尝与以分厘权利”(见书第179页)的政治态度。刘曼卿的康藏轺征,为维护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正常关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部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以史料为依据的人物传记。

  书中公布了许多关于刘曼卿家世、婚姻、教育、宣传抗日、流沛生活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如首次明确提出,刘曼卿赴藏是个人申请、政府出资派遣的观点(见书第50—56页);通过查找台湾“国史馆”相关解密档案,首次确定了学术界悬而未决的刘曼卿去世的准确日期、原因及地点(见书第367—368页);首次公布了刘曼卿父亲刘华轩的档案资料(见书第4页)、法尊法师与格桑泽仁合译的藏文《义勇军进行曲》等珍贵照片。可以说,本书是迄今为止刘曼卿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除了为历史学、边疆史学、藏学研究者提供了新资料,对一般读者而言也有较强的可读性。

  
图为法尊法师、格桑泽仁合译的藏文《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在叙述刘曼卿生平事迹的同时,紧密联系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历史大背景,用大量笔墨介绍了刘曼卿工作、生活的环境及三次赴藏途中的风土人情、经济贸易、宗教制度、教育情况、岁时节庆等,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民国世俗画。如1930年代南京街头的各种小吃:三山街的的馄饨、三元巷的香板鸭、太平路的鸭血汤,以及“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的小笼汤包;茶马古道的背夫与赶马人、康巴商人、芒康的邦达仓家族、理塘的迁徙家族、拉萨的贵族等都一一跃然书中,同时亦对边疆各民族有关礼仪、婚丧、禁忌等有所记述。其中,《走茶马古道》《“香格里拉”的见证人》是我最喜欢的两篇,前一篇既有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又有川西蒙顶茶的历史传说,还有描写“雅安三绝”、砖茶的《朗玛》古歌:“棕色汉茶垒成墙,高过了东方的山冈;雅州女子的温柔,比蓝蓝的江水还长。”以及反映驮运茶叶的赶马人为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民歌(见书第78—81页)。后一篇中则有对刘曼卿亲眼所见的描述:“自丽江西行,路皆巉岩峻坂,如登天梯,老桧交柯,终岁云雾封滃,行者不见马首,几疑此去必至一混蒙世界矣。讵三日后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 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见书第257页)刘曼卿也因此被称为中甸即现实中的“香格里拉”的见证人。

  
图为四川西部高山峻岭山道上的背夫(见书第80页)

  书中作者费心收集的1920—1940年代报纸、杂志等发表的与刘曼卿有关的文章,现在读来也饶有趣味。如刘曼卿的《汉藏通婚一段简史》(《时事月报》1930年第2期):“汉藏通婚,原来从唐贞观年间就开始了……在宋元明三朝,汉藏通婚的机会很少,因为西藏还是保持着它的闭关自守的部落生活的。以后到清朝时候,就不同了,汉人进藏的,一年比一年多,什么钦差哪,大臣哪,边军哪,陆军哪,他们因为离家太远,驻在西藏地方,好像是很寂寞的,同时又羡慕西藏女子勤家贤能,于是上至钦差大臣,下至兵士,都要与西藏女子结婚。”(见书第45—46页)文中对汉藏通婚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表达了刘曼卿作为近代妇女运动的践行者,既反对旧时婚姻习俗但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再如刘曼云的《谈染红指甲》(《北洋画报》1926年7月7日):“一到春天的时候,北平的卖花的便带着卖染指甲的花,是一片一片的深红色的花蕊,小姑娘们买来便用一根小竹棍,将花放在茶杯底上捣碎,和以白矾末,涂在指甲上,过二十几分钟再来用水洗去,那红色便深入指甲中,手指便显得异常好看。”(见书第272—273页)这篇文章不禁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仿佛闻到了指甲花淡淡的清香,想起了小时候用它染指甲的情形。如今随着指甲油的兴起和美甲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天然的染指甲的方式已逐渐被淡忘,现在的孩子们很难体会到这种染指甲的乐趣了。

  
图为刘曼卿(左)、刘曼云(右)姐妹俩和格桑泽仁的女儿合影

  此外,书中对民国时期相关人物、历史事件、藏传佛教术语等以脚注的形式进行解释,如张荫棠、赵尔丰、西姆拉会议、传召大法会、堪布等等,使读者在阅读刘曼卿传奇故事的同时,增加了对藏族文化、藏传佛教的了解。书末附有刘曼卿著作表、刘曼卿研究文献表、刘曼卿赴藏所用经费清单、赠送康藏各地长官礼物附属表册等,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地方风俗、地名、官职名等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总之,《情向西藏》一书所包含的价值与丰富内涵远超过我上面所提到的,有待更多的学者与“卿粉”去慢慢发现。

  值刘曼卿去世77周年之际,谨借民国边疆学者冯玉仙《挽刘曼卿女士》中的六句悼词作为本文的结尾,以纪念这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巾帼女杰:

  你所著的《康藏轺征》,

  也是你留下的未完成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我们用我们的努力来完成它。

  曼卿啊!

  我们再用“完成”两个字来纪念你。

  (中国西藏网 文/杜冰梅)

  

(责编: 陈浩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