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记者——是照亮世界的一束光

发布时间: 2019-11-16 10:29: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在西藏当记者,已经整整三年了,走遍了藏东明珠——昌都的11个县(区),近三分之一的乡镇,而在这不长不短的岁月里,有三位印象深刻的人物,让我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力量和光芒!

  朱清——一个拒绝镜头采访的人

  2018年,西藏昌都市江达县金沙江“11•03”堰塞湖灾情发生后,昌都广播电视台采访组连夜赶到了江达县,并第一时间对现场情况进行报道。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叫朱清的人。第一次见到他,是因为一艘船。当时,整个波罗乡政府所在地几乎全部被淹没了,外界最关注的就是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情况。而唯一通往康扎西安置点的铁桥,在几天前已经被淹没了。听说,有一艘船可以到达对岸时,我们非常激动。经过询问,我们在岸边找到了那艘船,我走上前去对驾驶台的一位瘦高大哥说;“哥,我们是昌都的记者,能不能把我们送到对岸?”

  他看了我一眼,轻轻地点头说,“可以”。上船之后,他对我们几个人说,“你们把救生衣穿好,我把你们送过去”。话虽不多,可是因为他给我们救了急,我就记住了他。


图中戴安全帽的是朱清

  后来,我才知道,他叫朱清,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江达县一个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在2018年昌都市“10•11”山体滑坡灾情发生后,他跟兄弟们坚守在这里,已经有近一个月了。灾情发生时,朱清的施工队正在波罗乡附近修路,他第一时间发动自己的施工队员开展救援,还就近找来了一艘游船,经过简易改造之后,不分昼夜地作为两岸运送物资和人员的唯一生命通道。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作为一个记者的本能告诉我,一定要找到他。而此时,河水上涨倒灌已经把我们之前可以到达的波罗寺附近全部淹没了,整个大部队已转移到了十多公里以外最近的一个村委会,听说朱清在那里,我们就第一时间赶了过去。

  来到村委会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一排的地铺,在阳光的照耀下,我看到了一个黝黑的、瘦削的、轮廓清晰的脸,我意识到他就是朱清。而此时此刻,他裹着棉衣、半靠着墙壁睡着了,我实在是不忍打扰,就轻轻地退了回去。原来,前一天夜里,他一直在向坝体运送物资,几乎没有休息,为了保证兄弟们的安全,他都是自己开船。从岸边到坝体来回得两个多小时,晚上,风大浪高,两岸还不停有小型塌方,河面上布满枯枝和木头,行船非常艰难,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朱清很腼腆,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镜头采访,我们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一些采访和拍摄。

  
图为朱清

  第三次见到他,是在河水迅速退去之时。我们一群记者正在观察水情,看到河水快速退去,之前被淹没的房顶逐渐露出水面,心里特别高兴。而这一次,一向对我们避之不及的朱清,远远地笑着跟我们打了个招呼,然后转身就跑着去跟他的兄弟们拖那艘搁浅在岸边的游船了。

  
图为朱清荣获2018年“江达精神”人物时留影

  朱清在江达县创业的24年里,他把西藏作为自己的故乡,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他参与了2017年江达洪灾和2018年堰塞湖救援全程,临近2019年春节,他还带上物资和现金近37万元,给受灾群众送上了新年的祝福。2019年3月份,他被评为“江达精神”人物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虽然,他不善言辞,但因为我们记者将这束光打到他身上,让他像高原红柳一样坚韧的精神,被更多的人看见,被更多的人欣赏。

  洛松群培——一次失之交臂的采访

  2019年3月,我们《最美扶贫昌都人》采访组对昌都十一县(区 )的致富带头人进行采访。洛松群培作为八宿县民族工艺服装加工厂的负责人,是我们的一个目标采访对象。但当我们从洛隆赶往八宿的途中,洛松群培突然打来电话说,他刚刚接到了芒康县一个大额订单,必须第一时间赶过去将这个单子拿下。于是,我们相约两天之后的下午采访。当来到洛松群培加工厂的时候,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因为在车间里,正在缝制藏袍和帐篷的大部分是残疾人。有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次旺仁增告诉我,他是一位大骨节病患者,在这里上班,不仅认识了很多朋友,还掌握了吃饭的本领,觉得现在的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洛松群培曾经是一名职教绘画老师,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些残疾人闲在家里无事可做,很多时候被人看不起。于是,他就积极主动地劝说他们来厂里干活,没想到很多残疾人都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干活的时候特别细致,这让洛松群培格外惊喜,也更加坚定了他做这件事的想法。为了一个大额订单,洛松群培整整等了那个老板三天。临近约定的最后时间,洛松群培也没有赶回来,我们的采访因为缺少他而留下了遗憾。

  可是,他的坚持执着更值得被尊重。前两天,他通过微信告诉我,今年他们厂子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 530多万,他还说,如果其他县区的残疾人愿意来厂子务工学习,他也非常乐意接受。

  希望通过我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想法。

  
图为洛松群培在剪裁衣服

  
图为八宿县民族工艺服装加工厂

  一篇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作为一个在西藏市级媒体工作的小记者,我真的没有想过有一天,有我参与拍摄的电视新闻可以在央视新闻联播里出现,而这样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今年9月份,我们整个采访团队驱车来回1000多公里,通过多次讨论和周密的计划,完成了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茶马古道上的甜蜜事业》的新闻报道。当远在陕西汉中的表姐给我打电话说,她在央视新闻联播看到了我们拍摄的新闻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钟,可这饱含着我们整个团队的心血,最重要的是,我们将昌都最美的风物人情展现在了全国观众的面前。

  
图为采访团队拍摄现场

  
图为央视播出的电视新闻

  我曾经多次追问自己,怎样去做一名好记者?渐渐地,我好像找到了一个方向。作为一名扎根雪域边陲的藏地记者,就应该像一束思想之光,让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奋斗的人们,让在胜利喜悦氛围中哭泣的人们,让无怨无悔坚守岗位上的人们,让抢修救援一线不畏生死的人们,被更立体、更清晰、更生动的展现出来,为这个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梁侠)

(责编: 李丝雨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