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西藏扶贫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王淑 发布时间:2020-01-07 21:1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16年,西藏5个贫困县区率先脱贫摘帽。

  2017年,西藏25个贫困县区摘帽。

  2018年,再有25个贫困县区摘帽。

  2019年12月2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发布:2016年至2019年,现行标准下62.8万贫困人口脱贫,最后19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绘就了一幅减贫脱贫的壮丽图景,为中国扶贫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旧西藏农奴有多难?

  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藏仍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百万农奴处于赤贫状态,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毫无保障。约占人口5%的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即“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农奴人身。

  据1959年民主改革前统计,当时西藏99.7%的耕地和大部分牧场归“三大领主”所有,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一无所有,终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三大领主”攫取的社会财富用于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各级官员薪饷、修建供养寺庙,以及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无人关心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投入,甚至连简单的再生产也成为大问题,扩大再生产更是无从谈起,整个社会陷入极度贫困的恶性循环,完全背离中国和世界进步潮流。


图为一个瘦弱的农奴带着铁链在田间劳作 来源:西藏日报

  当时,农奴中流传着这样的话,“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阿沛•阿旺晋美先生曾回忆说,当时,他和一些西藏上层开明人士认为,照老样子下去,用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将毁灭。

  西藏减贫有多努力?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落后、贫困、专制、封闭走向光明、进步、富裕、民主、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关心关怀西藏人民的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不折不扣的践行:兴修水利、架桥修路、赠送良种农具等多种措施帮助曾被压迫的百万农奴发展生产,经常性开展免费救治病人和消除传染疾病活动……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百万农奴和奴隶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建立农牧民个体所有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摆脱贫困的制度问题,开启了西藏人民消除贫困、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

  据统计,当时西藏农区20万户、80多万农奴和奴隶在民主改革中共分得土地280多万克(约280万亩),贫苦牧民分到23万头牲畜。国家还陆续为分得土地的农民配备大量铁制农具,推动农牧业发展。

  《拉萨西郊农民措姆喜分牲畜》1959年 陈宗烈摄(图片来源:首届“印象西藏”特邀老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60年,西藏农区耕地面积比1959年增加了30万亩,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12.6%,牲畜存栏头数比1959年增长9.9%%。民主改革彻底解放了西藏的社会生产力,翻身农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牧业生产,完全消除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的极端贫困现象。 


图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场 翻拍:李元梅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与内地一道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央政府要求,西藏要重点抓好农牧业生产,同时指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兄弟民族对西藏的生产建设给予有力的支援。西藏大搞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推广冬小麦和青稞等优良品种,推行农业机械,改进耕作方式,提高粮食产量。牧业推广土围栏和土种选育,引进优良畜种和优质牧草,培育西藏细羊毛新品种。

  《曲水县翻身农奴扎西旺堆生平第一回享有了政治权利,参加普选,选举人民代表》1963年 陈宗烈摄(图片来源:首届“印象西藏”特邀老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78年西藏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中的粮食、油料和牲畜分别比1965年增长了76.6%、49.1%和38.1%。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2亿元,较1965年增长了48.5%,1978年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元,比1965年増长了61.1%,农牧区大面积普遍性贫困得到有效遏制。

  《西藏师范学院教室》1965年 陈宗烈摄(图片来源:首届“印象西藏”特邀老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改革开放为西藏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持续开展以农村扶贫开发为中心的减贫行动,西藏自治区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安排和特殊支持下,逐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常态化减贫工作机制,全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和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

  家庭生产式扶贫。1980年和1984年中央先后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以农牧区经营制度改革推动家庭生产式扶贫。

  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宽松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的扶持措施,西藏自治区逐步对农牧区生产关系和经营体制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在坚持土地、草原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四定”(定对象、定项目、定资金、定效益)扶贫行动,共扶持了22个县、100多个乡4457个村,解决了7万多户37万人的温饱问题。

  1980年至1990年,西藏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5.32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19.5亿元,粮食产量由1980年的50.5万吨増长到1990年的60.83万吨,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273元増长到1990年的580元。


图为白朗万亩蔬菜基地县城核心区蔬菜大棚 摄影:唐军

  区域整体减贫。1990年开始,以“一江两河”综合开发为契机推动西藏区域整体减贫。

  中央政府投资10亿元,实施了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该区域建设成西藏的商品粮基地、畜产品蔬菜副食品基地、轻工业基地、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带动区域农牧民增收。

  2000年,“一江两河”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3.68万吨,占西藏粮食总产量的55.8%,农业总产值与农村社会总产值分别达到17.24亿元和20.2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02元增加到2000年的1601元。

  开发式扶贫。1994年以来,西藏实施开发式扶贫。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到2000年力争使西藏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接近翻一番,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并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

  按照当时西藏农区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牧区人均纯收入低于700元、半农半牧区人均纯收入低于650元的标准,西藏自治区共有48万贫困人口。

  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制定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95亿元,采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制度,从人、财、物方面大力支持减贫工作。截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扶贫搬迁、牧民定居2.8万户,15.4万名贫困人口住进了新房,农牧区人均纯收入低于700元的贫困人口下降到7万人左右,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图为搬迁群众抵达搬迁点 摄影:赵耀  

  集中连片开发式扶贫。2001至2015年,西藏以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式扶贫推动减贫事业长足发展。

  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把西藏作为特殊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进行扶持。中央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明确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规定对口支援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量。

  西藏自治区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34个县148万贫困人口纳入重点扶持对象。2001年至2005年,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2.7亿元扶贫开发资金,西藏自治区投入2.48亿元,国有银行落实扶贫贴息贷款9.9亿元,定点扶贫部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资6.02亿元。到2005年底,重点扶持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7.3万人。

  2006年至2010年,西藏自治区制定实施《“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5年累计投入46.5亿元扶贫开发资金,其中中央政府投资超过30亿元,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96.4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50.2万人。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1.9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超过69亿元。通过政策扶贫、金融扶贫、专项扶贫、产业扶贫、援藏扶贫等多种方式,累计实现了41.4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底的49.62%下降至2015年底的25.32%,农牧区贫困程度得到极大缓解。


图为山南市错那县勒乡门巴族群众在茶园采茶叶。 摄影:赵耀。  

  精准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基本标志,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新的重大部署。

  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制定出脱贫攻坚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了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多层次、全方位、各领城的“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实行省级干部包县、地市干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和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户的“四包”制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采取差异化扶持,因地因贫因人精准帮扶,举西藏自治区全区之力、超常规发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图为新时代西藏幼儿园的孩子们 摄影:曲业芝


图为巾帼展英姿西藏妇女参政议政 摄影:赵耀

  2016年以来,西藏脱贫攻坚累计财政投入591.24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82.62亿元,占财政总投入的64.7%,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贴息贷款624.74亿元,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71.44亿元,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按照“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标准,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实现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现行标准下62.8万贫困人口脱贫,19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图为新时代西藏未来的“花朵”们 摄影:赵耀


图为生活惬意的拉萨市民在罗布林卡观看文艺演出 摄影:赵耀

  西藏减贫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创造的又一个伟大奇迹,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缩影,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在“地球第三极”探索出了一条集中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路径,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贾华加)

(责编: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