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忆恩师杨嘉铭

陶勇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前不久从朋友处得知杨嘉铭老师不幸去世的消息,这令我十分震惊。光阴似箭,往事难忘,恩师杨嘉铭的形象总是在脑海中萦回。我不禁想起这30多年,恩师言传身教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求真向善,砥砺前行。

  我是1986年康定民族师专的第一批学生,就读于藏文专业,杨嘉铭老师是藏文系的书记。记得开学第一课就是杨嘉铭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入学教育,他带有浓重的康定口音,满脸微笑地给我们讲授了当时国内国际的藏学研究动态,展望了今后藏学的发展状况,并激励我们学好藏文,将来为藏学研究作贡献。杨嘉铭老师个儿不高,看起来有些瘦弱,但为人豁达、性格开朗,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在这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杨嘉铭老师没有担任过我们的具体课程,但是他都能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由于我从小就喜欢历史,进入藏文系学习后,对藏族历史非常感兴趣,但我的藏语言基础较差,学习也比较吃力。杨嘉铭老师就耐心细致地对我进行开导:要学好藏族历史,首先要学好藏文这个基础,如果基础不好,对历史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他还给我介绍了学习藏族历史必读的一些书籍。

  杨嘉铭老师还是我进入藏学研究的领路人。我的老家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岚安乡,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杨嘉铭老师早就想对此地开展调研。记得那是1987年1月,正值我们大二的寒假,杨嘉铭老师带着王辉全老师和我,在春节之前,到岚安乡进行田野调查,我们一行三人在岚安驻扎了一周的时间,走访了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对岚安的历史遗存进行了探寻,探访了岚安的独特风俗,发现了不少不为人所知的遗迹和民俗。正是这次调研,使我真正走上了藏学研究之路。由于有杨嘉铭老师的言传身教,在这次调研中我从杨老师那里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他教会了我怎么样进行田野调查,怎么样开展群众走访,怎么样从众多的走访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怎么样做调研后的信息整理工作……总之,我从杨嘉铭老师那里学习到非常多的田野调研知识,还从他那里学到了治学的严谨态度。

  1989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康定县新都桥藏文中学,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买不到想要的藏学类的书籍,我只好托杨嘉铭老师帮我从外地购买。当我假期里带着自己所写的论文去看望杨老师时,杨老师从他的书房内搬出了一大摞书籍,这些书不但有我请杨老师购买的书籍,还有很多杨老师赠送给我的藏学书籍,这些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珍藏着。当我把所写的文章交给杨老师修改时,杨老师不但认真地进行了修改,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说:你们刚开始写论文,不要图一上来就写大文章,可以先从小文章、小调研报告写起,要笔耕不止,当在某一方面有了积淀后,写文章就能水到渠成。这些话让我受益匪浅,至今都影响着我。

  光阴似剑,晃眼来到了2014年,这年我在四川省社科院民族宗教研究所进修学习。杨嘉铭老师的大女儿也在该所。我在她的带领下多次去拜会了已经在西南民大退休了的杨嘉铭老师。杨老师不断询问我的近况,特别是最近几年从事的研究状况。当他知道目前我主要做民俗文化研究时,他以多年的积淀,给我提出了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关注度较低的民族地方文化研究,为我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对我说:目前很多人从事应用性研究,而忽视了基础性研究,其实应用性研究是建立在基础性研究上的。他让我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多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听了这番话后,使我茅塞顿开。进修学习完成后,我回到甘孜州,经过长时间的调研,终于完成了《木雅藏族文化研究》(出版过程中),并请杨嘉铭老师为该书写了序言。

  世事变迁,蓦然回首,我的思念如风筝飞越千山万水,只为寻找恩师手中的一根线。恩师,一路走好!(中国西藏网 文/陶勇 作者系康定民族师专藏文系首届学生,现为甘孜州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一位朴实忠厚且有乡土气的藏学家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也说:做学问的最大忌讳是争名夺利。学术圈内,在学术上取得骄人成绩,但却朴实无华,低调且不事张扬的学者,杨嘉铭教授大概算是一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