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青海囊谦扶贫产业园:星星之火 终成燎原之势

发布时间:2020-07-05 10:4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囊谦县扶贫产业园中的孵化楼

  中国西藏网讯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曾是玉树州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的重要节点。然而由于高寒缺氧、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让囊谦成为深度贫困的代名词。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囊谦县,该如何脱贫致富,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呢?近日记者来到了囊谦县扶贫产业园,进行了一番实地调研和采访。

  据囊谦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囊谦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钟灵毓秀之地,藏酒酿制、黑陶技艺、绣刻艺术,流传千年。但是这些较小规模的产业,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拓展和引导,一直维持在家庭小作坊的规模,无法达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


图为扶贫产业园里各家企业都有的贫困户信息栏

  在2016年,囊谦县政府通过前后三期项目投资,累计投入4198.6万元先后建成了研发楼、厂房、孵化园、员工食宿楼、办公楼等一系列产业园配套设施,整个扶贫产业园目前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有13家小微企业进驻产业园,员工136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82人。这些贫困户每个月能在各家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业务能力、企业产品销量情况等拿到1500-3000元不等的工资收入。


图为画师正在为藏式面具上色

  囊谦嘎玛博秀刻画艺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入驻企业。据公司负责人白玛玉珍介绍,该刻画艺术有限公司的雕塑师们负责制作各种金、铜佛像、泥塑、传统布料面具以及其他动物雕像,寺院配套产品等艺术品。同时,企业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在雕塑师们收的20个学徒中就有8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可以在学习泥塑的同时拿到2000余元的工资。目前该公司所建造的吞米·桑布扎塑像、汉地圣人孔子塑像等已经落地当地民族中学,得到师生们的一致肯定。

 
图为多种牦牛绒、山羊绒手工制品

  来自原牧人传统手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的尕生,则对扶贫产业园竖起了大拇指:“政府在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远低于市场价的租金,还有配套齐全的宿舍、办公室等。搬到产业园,我们从牧民那收集运输过来的牦牛绒、山羊绒等原料的储藏条件好了,产品外销也更加便利。”

  除了建立产业园外,囊谦县政府还通过多次招商引资,请到来自于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的商家客人来囊谦县实地考察。玉树岗帝斯地方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代青巴措告诉记者:“通过展览和推销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这儿藏香的品种和质量,打电话向我们预订,哪怕是疫情期间,我们的订单都是需要排队的。”

  “目前扶贫产业园的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设计包装营销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囊谦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分析说,正是这三大因素导致产业园面临产业选择难、对外销售难、后续发展难的问题,“在目前群众的增收结构中,大部分依然来源于国家政策支持。让产业做大做强,还要依靠创新的思路、高水平的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来推动,为农业注入现代科技力量,为产业发展构建科学体系支撑。”


图为产业园工作人员制作藏香

  今年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告,包括玉树州囊谦县在内的17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脱贫摘帽。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囊谦县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一大批经营主体茁壮成长,有效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家庭剩余劳动力就业,更多的贫困户分享了农牧业产业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以产业提升带动脱贫致富。随着政策扶持的不断深入,囊谦县这些“宝藏”级的技艺终于可以接轨市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西藏网记者/杨眉笑)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