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笔中见证“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发布时间: 2020-08-30 22:24: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就解放西藏的问题作出指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和平谈判代表团抵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指派的以李维汉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进行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


图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仪式现场 翻拍:孙健

  经过多次协商,5月23日,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签订仪式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政务院副总理陈云主持。

  “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所用的毛笔与竹笔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它们均为中央人民政府特制,制作精美,每件均刻款“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纪念”和“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1951年7月,文化部文物局将这批文具拨交中央革命博物馆(1960年8月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今,这批文具依然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年,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谁特制了这几支毛笔与竹笔?答案就藏在北京琉璃厂的一家百年老字号——戴月轩。

  1916年,湖州籍制笔匠戴斌,字月轩,以他本人的字为店名,在东琉璃厂32号开办了“戴月轩笔庄”,这也是琉璃厂历史上唯一一家以人名为店名的字号。

  步入戴月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书法家陈半丁题写的“戴月轩”牌匾。牌匾左右有一对抱柱,篆刻着一副楹联“摇曳生姿缘斗管,使转得情在颖毫”,这是教育家、书法家富察庄净在1982年琉璃厂翻建后重张时的重礼。

  如今,当年特制“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专用毛笔和竹笔的老师傅早已不在,在北京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培新的记忆里,戴月轩也并未对此有所记载。

  2003年之前,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馆里的档案记载,带着李维汉和阿沛·阿旺晋美在“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上使用过的毛笔、竹笔原件来到戴月轩,请师傅们再复制5套,陈培新对接了这项工作,才得知原来当年这批毛笔和竹笔是戴月轩特制的。

  图为戴月轩复制的李维汉和阿沛·阿旺晋美在“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上使用过的毛笔、竹笔 摄影:李元梅


图为戴月轩复制的李维汉在“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上使用过的毛笔局部 摄影:李元梅


图为戴月轩复制的阿沛·阿旺晋美在“十七条协议”签订仪式上使用过的竹笔局部 摄影:李元梅

  北京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白文冲拿出了至今还保存在店里的一套复制品,与当年的原件如出一辙。令人意外的是,凑近看才得知毛笔笔杆的材质是红色的料器,俗称“有机玻璃”,这与传统的湖笔用料不一样,至于当时为何用这个材料,已不得而知。笔杆上刻款“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纪念”和“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于北京”。笔头为羊毫,仿照当时的状态还蘸了一些墨汁。

  竹笔按照藏族传统竹笔的样式复制,笔杆刻有红色的款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纪念”和“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于北京”,笔头带有一些墨膏。


图为戴月轩后长笔坊,生产有条不紊 摄影:李元梅

  和平解放,是西藏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将永载史册。而见证了这个历史节点的戴月轩笔庄,始终坚持“前店后厂”的模式,传续百年,使传统技艺在今天得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都知道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殊不知,王羲之一样甚爱湖笔。因为湖笔,有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说法。

  多年来,戴月轩人恪守“颖毫纯净精中拣,聿师竭巧德为先”的古训,前店经营高朋满座,后厂生产有条不紊。戴月轩选料精、做工细、工艺高的制笔特点,通过一支支湖笔传而广之,百年来深受各界文人墨客的喜爱,数不清的文化鸿儒、丹青巨擘往来于戴月轩并留下诸多佳话。


图为毛主席使用“纯冬狼毫小楷”毛笔写字 图片由白文冲提供

  图为毛主席专用的“纯冬狼毫小楷”毛笔复制品,毛主席诞辰107周年时,戴月轩按照原样复制了107套 摄影:李元梅


图为周总理专用的“紫毫圆转如意”毛笔复制品,原件保存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摄影:李元梅


图为“长锋鸡狼毫”毛笔 摄影:李元梅

  据白文冲回忆,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第一代传承人郑存宗老先生,出生于1928年,14岁就在戴月轩学徒。郑师傅曾经为齐白石老先生、中医孔国华老先生、画家王溶老先生等制笔送笔上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师傅每月定时定点到新华门送毛主席专用的20支“纯冬狼毫小楷”毛笔,到西华门送周总理专用的“紫毫圆转如意”毛笔,到北京市政府送彭真市长专用的“长锋鸡狼毫”毛笔。

  定制笔因何被偏爱?白文冲了然于胸、倒背如流:毛主席用纯冬狼毫,笔头小,书写快而有力;周总理用山兔做的紫毫笔,毫长而锐,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彭真市长用鸡狼毫,笔头比羊毫更软,更考验书法功力,黄庭坚、苏轼尤爱使用;齐白石用羊毫加猪鬃笔,不仅含水量大,一笔之后,笔头能迅速回到原位……


图为滕占敏在戴月轩湖笔上刻字 摄影:李元梅


图为戴月轩湖笔,笔管上的《爱莲说》为滕占敏所刻 摄影:李元梅

  笔坊里,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第五代传承人、竹刻专家滕占敏正在刻字,他可以在一支毛笔的笔管上刻一篇完整的《岳阳楼记》,行草隶篆等字体都运用自如。方正字库曾与他合作,将他的竹刻字体做成电脑字库——方正滕占敏竹刻体字库。


图为戴月轩制作的鸡距笔 摄影:李元梅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创作一篇散文《鸡距笔赋》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戴月轩制作的鸡距笔,笔管与笔帽选用湘妃竹,笔头呈笋尖式,用鹿毫为笔柱,麻纸裹柱根,兔毫为外披。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故称“鸡距笔”。鸡距笔尾部设计的尖儿还具有实用性,古人书写时可以用这个尖在纸上划一道阴线,使写出来的字更整齐美观。

  戴月轩的展柜中有一种葫芦形笔头的毛笔,笔头内部是紫毫,外部是羊毫染色后形成的彩毫,笔杆为湘妃竹制作,据白文冲介绍,明清时期,帝王皆爱在朱批时使用这款毛笔 摄影:李元梅

  目前,戴月轩第五代传人作为笔坊的主力,正领军制笔技艺的发展。笔坊作为非遗的展示平台、对外展示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窗口,每天迎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一睹鲜为人知的湖笔诞生过程。(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责编: 王智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