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网评:跨界跨项选材开启我国冰雪运动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01-28 18:3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1月27日,参加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成立。西藏运动员拥青拉姆和次仁占堆分别获得单板滑雪障碍追逐项目和越野滑雪项目的参赛资格,成为首次参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西藏运动员。

  拥青拉姆与次仁占堆同龄18岁,两人都是经过跨界跨项选拔培养出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在接触冬奥项目前,两人的专业项目分别是足球和滑雪登山,与北京冬奥会参赛项目并不相同。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不仅让西藏运动员历史首次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更带动了中国冰雪竞技项目的迅速发展。

  由于我国冰雪资源分布不均,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格局中,我国竞技体育呈现“夏强冬弱”的格局。1980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当时仅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的18个单项比赛,参赛运动员仅有28人;2015年申奥成功之时,109个冬奥会小项中,中国约有1/3尚未开展;2018 年平昌冬奥会,是中国代表团在历届冬奥会上参加项目最多的一次,共有82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大项、12个分项,共计55个小项的比赛。虽然我国冬季运动不断发展,但在冬奥会的格局中,长期呈现“冰强雪弱”的态势。优势项目大多集中在冰上运动,雪上项目仅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取得奖牌突破。

  要想提高冰雪运动竞争力,力争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目标,就必须跨界跨项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始实施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工作。2018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参赛、全面突破、全面带动”的目标。从冬奥首金到举办冬季奥运会,此时的中国冰雪运动比任何时候都更期待跨越式发展。

  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在刚刚公布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名单中,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194个冬奥会参赛席位,将有176名运动员参加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比赛。其中,有31个小项是中国队首次参加。跨界跨项选材解决了之前许多冬季项目没有国家队的空白,选出的大量冰雪项目运动员基本解决了多项冬奥项目无人参赛的问题,实现了北京冬奥“全项目参赛”的任务。

  竞技体育的较量,实际上是竞技人才之间的较量。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在“举国体制”的模式下竞技人才的培养已取得辉煌的成绩,但由于冰雪运动在我国有着起步晚、基础差、地域分布不均等短板,我国冰雪运动竞技体育人才长期处于不足的情况。据统计,2015年初,全国注册的冬季项目运动员仅有5108人,而夏季项目一个基础大项,全国注册人数就达两三千人。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提高我国冰雪运动竞技整体水平的关键问题。

  自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跨界选材实施以来,国家以及各省市成立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冬季项目运动队,我国大部分冰雪运动项目组建青少年国家集训队以及国家集训队,不仅仅着眼于备战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也为之后的国际大赛储备更多的冰雪项目后备人才。以北京为例,2017年北京市体育局第一次组织青少年冰雪项目业余培训,报名的只有70多人。到2020年夏,北京全市注册在案的小运动员人数已经达到7565名,短短3年扩大100倍,区级运动队达到126支。跨界跨项选材不仅为中国冰雪项目储备了更多的后备人才,更帮助我国更好的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在实现了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目标的同时,跨界跨项目选材培养,成为中国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的“捷径”,让跨项跨界运动员较快具备与世界强队相竞争的能力。

  入选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钢架雪车参赛名单的闫文港是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2015年组队后跨界跨项选拔的第一批队员。在此之前,钢架雪车在中国属于一片空白,从人才、器材到场地、科研,全都白手起家。在成立钢架雪车国家队之后的第一个世界大赛平昌冬奥会上,闫文港就拿到了第十四名的好成绩;2018年12月7日,闫文港在2018-2019 赛季国际雪车联合会欧洲杯德国站中获得冠军,征服了德国国王湖这个本土选手称霸的赛道,一举夺得中国钢架雪车历史上首枚欧洲杯金牌。像钢架雪车一样,越野滑雪、障碍追逐等项目都是在跨界跨项选材的背景下运动员从无到有,集训队从弱到强,跨界跨项选材选出的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崭露头角,提升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与金牌奖牌相比,我更在意冬奥会为中国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冬季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不仅提升了我国冬季项目竞技水平,储备了冬季项目运动人才,也将开启我国冰雪运动新时代!(中国西藏网 文/赵振宇)

  

(责编: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