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大师风范——记与陈庆英先生的几次交往

发布时间:2022-04-29 22:4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谨以此文悼念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先生千古!

  2022年4月11日晚,得知陈庆英先生于当日下午仙逝,悲恸瞬间袭来,不能自已。此前一周刚从一位朋友处得知先生的近况,听说先生身体有所好转,甚感欣慰。不料时间又是如此之快,不过几日先生竟永辞人间,世间功德圆满。

  陈庆英先生是著名的藏学家,一生可谓大器晚成,其著作等身,桃李天下。先生与我虽没有传道、授业之师生缘分,但后来在我工作中所给予的解惑及关照,令我没齿难忘。

  今借文字回忆往昔与先生的一些交往之事,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我与先生仅有过四次面晤的机缘,但每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2008年夏天,当时我还是青海民族大学专门史专业的一名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热爱藏族史,喜欢关注相关方面的内容,对先生的大名及业界威望亦早有了解。在学期间我和先生的小女立华又同学于民大,有同窗之情。就是这年夏天,先生到访青唐古城西宁。一天上午,立华问我想不想随她和父亲一起去拜见吴均先生。我难掩激动,这是何等的荣幸啊!吴均先生也是著名藏学家,课业中也在读他的文章及其译作——大名鼎鼎的《安多政教史》,能拜见吴先生这样的大家是我从来不曾想过的。于是,借此东风,我随立华先见到了陈庆英先生。

  一个炎热的午间,和先生一行见面。立华介绍了我的同学身份,我向先生问好。初见先生印象,他属于那种精瘦型身材,穿素色T恤,戴一副金属框架眼镜,脸上时时带着微笑,说起话来不急不躁,甚是和蔼可亲,尤其一双极具“富态”之相的耳朵让我心中不由感叹他和藏学的缘分难道是“天选命定”?!那时先生67岁。

  一行人到达吴均先生家,是一处老旧小区的三楼。见到当时已95岁高龄的吴先生——这位饱经风霜垂垂老矣的前辈学者,我的眼睛开始模糊,在场的人一定多少都有些触动。此时的吴先生显然已生活不能自理,状态欠佳,佝偻着身躯,着黑色朴素棉服,看起来更像是寺院里的修行者。吴先生挪着小步子,由照顾他的儿女们搀扶到面积不大的客厅与陈先生一起坐下。陈先生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套《吴均藏学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指着封面上吴先生的照片给他看,向吴先生努力介绍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为老一辈藏学家们陆续都出了一套集子,现在他的那本已经出来了,特此来看望并告知先生。然后他们又聊到隆务寺,那是吴先生早年的记忆,想必那个时刻已经唤起了他某些遥远的记忆……可那时吴先生语言表达已经不能自如,于是陈先生在纸上用藏文写下了“隆务贡巴/贡钦”几个字,吴先生点点头,嘴里重复了一下,似乎是听明白了。时至今日,那几个藏文文字令我记忆犹新,心里慨叹陈先生的藏文书写流利又娟秀,恰如先生温润如玉的性情……而这次,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知道藏语的“寺院”是“贡巴”,“大寺院”是“贡钦”。

  因吴先生高龄卧床,那次拜访很快就结束了。次年一月,吴均先生仙逝。我想吴先生最后的日子应该是满足的。无论他的人生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终究自己是被认可的。在世时能再见成果被集结出版,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深切的关怀,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欣慰吗?这次拜访,耳濡目染陈先生对前辈的尊敬,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着后来工作道路上的我。同年9月,西藏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藏族历史与文化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我有幸随同青海民族大学的星全成教授、导师先巴教授、索端智教授,以及另一名藏族同学前往交流学习。会上初次目睹先生的学术风采,这是第二次见面,只是跟先生打了招呼,没有更多交流。

  再次联系先生,已是2015年。这一年是我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之前几乎一直伏案从事一些补贴图书的编辑校对工作,没有几本像样的策划书,年轻的我始终认为所学之长尚未真正发挥出来。在这个念头的促使下,我与同事共同策划了以《布顿佛教史》《汉藏史集》《贤者喜宴》《安多政教史》《觉囊派教法史》为主的“藏籍译典丛书”,尽管只有《贤者喜宴——噶玛冈仓史》是新译,其他均为再版,但我始终认为这样的再版很有意义,无论对学界还是对其他热爱藏族历史文化的读者,都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经典重现、经典流传。就拿陈先生翻译的《汉藏史集》而言,1986年和1999年在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再无再版,最近的一个版本也时隔15年之久,很多读者包括我自己也是一书难求,只能高价到旧书网淘。于是我通过立华联系到先生,表达了再版的意愿,先生欣然允诺,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谈及稿酬时,他淡然地表示有没有都没关系。尽管后来这套丛书的稿酬普遍不高,先生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又一次震撼到了我的心灵。《汉藏史集》是我和另一位同事共同责编的,内容存疑处通过电话与先生多次求证,得解。从出版者的角度,就是希望尽可能地降低错误,对原作者、译者,包括读者有一个比较圆满的交代。我深知以自己当时的学力和经验,错误仍在所难免,但从态度上我们是尽全力的。总之,在这套丛书第一辑几种图书的影响和带动下,后来又相继诞生了第二辑的六种,在学界与热爱藏族历史文化的读者中,“藏籍译典丛书”得到认可。

  第三次面见先生是在夏都西宁,时间是2017年9月,那时和先生已经加有微信,得知先生由立华陪同正于青海参加活动,于是等他们返回西宁后邀请先生和立华三人一起吃饭。那时先生看起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饭间,先生询问我的工作近况、选题情况,又对我讲起他带领晚辈重译了塔尔寺著名学者、四世却西活佛的《遍显明志——塔尔寺志略》,文字虽不长,但这是20世纪80年代塔尔寺刚恢复开放旅游时的第一部介绍性作品,记录的内容都是寺院早期的一些情况,仍然有一定的资料价值,说我有兴趣的话可以拿来出版。我开心又敬佩,开心于能出版大家的译作,同时敬佩先生依旧在带领后辈晚学躬耕于藏学之野的大家风范。聊天中,我也依稀感到先生对青海的情结,这里不但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事业的起点和根基……饭后我们道别,先生不忘向我致一餐之谢。这些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后来在该书出版的过程中,先生时常不忘向我推送有关塔尔寺的文章及影像资料,其中不乏一些早期外国传教士留下的。

  因出版建立关系,其后跟先生的交流频次逐渐增多。2018年我又联系先生,意欲再版先生和仁庆扎西先生合作译注的《王统世系明鉴》,这部书后来被列入“藏籍译典丛书”第二辑,2020年8月也如期出版。

  第四次和先生的见面是在西宁的青海省藏医院,时间是2018年7月上旬,先生在医院做腿疾理疗,立华仍陪侍左右。7月9日下午,天气很好,我带了鲜花去医院探望,先生精神状态极佳,除了腿疾行动不便。但见有客人过来,还是起身来到客厅和我说了一会儿话,话题自然还是我的出版工作。

  和先生联系的这几年,他还先后帮我做了许多重大项目申请的专家推荐人,多数项目都顺利通过审批、落地,令人欣慰。其间先生还陆续引荐了一批藏学领域的其他专家与家属给我,比如耿昇先生、丹珠昂奔老师、王敞(王尧先生次子)、张云老师、赵永红老师等等,这对一个从事该领域的出版人而言,是信任和鼓励,是对我职业生涯的馈赠。

  有时我在编辑书稿时遇到困惑,也会求助先生进行解答,先生无一不回复。

  2019年6月,在编校《王统世系明鉴》过程中,遇到关于著名藏史、伏藏作品《柱间遗教》发掘者的问题,参照其他译本后发现有两种说法,一种为莲花生大师说,一种是阿底峡尊者说。我很疑惑,到底是谁发掘?于是从微信上向先生做了请教。因为“相传”及其“宗教附会”等原因,无论是谁发掘,可能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了。

  2020年3月,在《王统世系明鉴》即将定稿之际,这部著作的第二译者——已故的仁庆扎西先生的个人简介仍然没有找到,又请先生帮忙,他很快为我梳理出译者简介,也就是现在图书勒口上的内容。

  2020年5月,我有报考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打算,于是斗胆致电先生,请求其能否为我进行专家推荐,先生未推辞,甚至还跟我交代了一些报考须知,以及在今天看来最为重要、最切实际的忠告,就是学藏学必须学藏语、懂藏文,方能学好藏学。如今,我已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越来越感到语文的重要性,它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先生的忠告来自先生多年的学习与科研切身体会。我有幸垂听,自当努力为之。

  2016年《中国藏学》发表了一篇题为《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访谈》的文章,我早已拜读过,2022年3月该文又相继在各大公众号转载,再次拜读、思考、转发,反复回味先生的藏学之路,对后学的我,是激励、是楷模,是学习路上努力的方向与标杆。先生以接近不惑之年的“大龄”攻读研究生,日后在藏学领域又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可见先生之天才的基础与后天所付诸之努力。

  作为晚辈后学,我对先生十分敬仰,一直期待有亲自登门拜访的机缘,疫情可能是这两年最大的问题。但转而又想,先生桃李遍天下,加上亲人、朋友等亲情与社会关系,关心先生的人不少,想必退休之后一定也有忙不完的“接待”,先生也“辛苦”,轻易也就不敢打扰。逢年过节发条问候的消息,得知先生安好,足矣。

  近日,先生以81岁高龄驾鹤西去,先生高寿,其高风亮节、学术风采永留人间!(中国西藏网 文/陈锦萍)

  作者简介:

  陈锦萍,1983年生,宁夏盐池人,汉族,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一部副主任,青海民族大学2020级民族学专业,藏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学、青海地方史、藏学。

  附图:

  图为达仓宗巴·班觉桑布 著,陈庆英 译:《汉藏史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图为萨迦·索南坚赞 著,陈庆英 仁庆扎西 译注:《王统世系明鉴》,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图为却西·洛桑贝丹龙日嘉措 著,陈庆英 陈立华 王晓晶 译注:《遍显明镜——塔尔寺志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