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要在“活”字上见功夫

发布时间:2022-05-19 18:4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戴了一顶朝冠,按照典制就必须穿朝服,图片里确实穿了朝服,但是少了一件东西——披领,朝服是必须搭配披领的……”5月18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严勇指出《甄嬛传》中雍正、甄嬛的服饰存在多处错误的科普小视频火了。短短2分钟的视频,知识点密集,令网友们大呼过瘾、长知识。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公众通过文物、历史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物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要在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方面下功夫。当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戏说”“揭秘”等方式,歪曲中国历史,令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危害极大。文博工作必须运用好专业知识,担负起正本清源的责任,与这些错误言论及时、坚决地进行斗争。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要在把握信息传播渠道方面下功夫。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运用提速,要求文博工作能够敏锐把握受众动向,群众在哪里,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去。群众上了网,传播渠道就一定要延伸到互联网;群众习惯用手机获取信息,就要把信息及时送进群众的手机。绝不能守株待兔、不思进取,否则就会给错误信息留下滋生传播的温床。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武汉市的所有重要活动,从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会到开幕式、青年论坛、主题论坛等,均进行了全平台的实况直播,观看人数峰值达1725万人次,得到了网民的交口称赞,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效益。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要在传播内容和形式方面下功夫。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一大批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干货满满的与文博相关的纪录片、系列短片、综艺节目等成为顶流,极大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深远。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要在思想转变方面下功夫。面向社会公众的知识普及工作,占用时间和精力,面对的情况又比较复杂,有时可能还会遇到误解和诘问,远不如埋首案头那么纯粹又能出学术成果。但是,如果缺乏专业正确的知识普及,不仅文博事业会失去群众的广泛关心与支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也会丢失重要的阵地。因此,广大文博工作者要想方设法用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方式,积极投身知识普及工作。

  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要在“活”字上见功夫,这是重要的时代命题,也是广大新时代文博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西藏网 文/刘莉)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