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时空下的交融——蒙藏学校旧址参观随笔

发布时间:2023-06-17 15:3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北京最繁华路段之一的西单北大街东侧、小石虎胡同内,有一座青砖灰瓦的明清风格建筑——蒙藏学校旧址。一墙之外,车水马龙,商场林立;小院之内,420多张照片,280多件实物、档案,讲述着100多年前的故事。  

  
图为高楼映衬下的蒙藏学校旧址 摄影:杨月云

    1913年,在中华民国政府参议院议员、蒙藏事务局(两年后改称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提议下,蒙藏学校创立,成为民国时期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官费学校。1916年,蒙藏学校从西皇城根西南转马台内的孙家花园,迁移到小石虎胡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经常到这里秘密开展革命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蒙藏学校成为了少数民族进步青年学习、传播、实践红色精神的摇篮。

   在这里,诞生了很多“第一”:

    第一份少数民族青年的爱国反帝宣言——《蒙藏学界之愤激》(1919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团员组成的团支部(1924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1925年)……平静的记述里,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图为蒙藏学校旧址 摄影:杨月云

    1923年,蒙古族青年多松年考入蒙藏学校就读,在此期间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1924年,多松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蒙藏学校团支部负责人,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多松年出席中共五大后经北京返回张家口,被捕后宁为玉碎,被奉系军阀杀害,时年22岁。

      蒙古族青年贾力更,1925年就读于蒙藏学校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前往广州,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党务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贾力更带领一批青年赴延安学习,在与敌遭遇突围时不幸牺牲,时年34岁。

      ……

    展厅里陈列着革命先烈们的照片,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上,或庄重严肃,或笑容平和。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他们选择了把一切献给义无反顾认定的那条道路。蒙藏学校播撒的革命火种,照亮了黑暗里的一片片荒原。无数中华儿女投身革命洪流,历经数十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蒙藏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以下均简称为中央民大附中)。还是在这里,一批又一批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走向新中国的各个岗位,直到1987年学校响应整体安排迁离小石虎胡同。

    我们参观时,偶遇十几位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在中央民大附中就读的老人故地重游。“快到咱们教室前面合影。”“等我把我的帽子戴上。”不冷也还不太热的天气里,老人们就像参加春游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在院子里找过去的影子。

    孙立清是中央民大附中的毕业生,目前担任中央民大附中校友会秘书长。孙立清对蒙藏学校历史做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介绍起相关情况如数家珍,此次应邀前来为学长们分享校史故事。孙立清说,中央民大附中有一个团队,一直在接续传承、研究、整理、宣传相关工作。今年是中央民大附中建校110周年,赓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图为孙立清(右)在和学长们追忆辉煌校史 摄影:杨月云

    2006年,蒙藏学校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历经数次变迁,直到今年3月28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缮复原的蒙藏学校旧址对外开放。

    “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展厅内,工作人员小李只有十九岁,到岗也才4个月,3个月前,从北大红楼调入蒙藏学校旧址做安保工作。巧合的是,从北大红楼到蒙藏学校,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之一。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因为用心,小李已经对展览内容耳熟能详、并可以做完整的介绍。他说一方面展览本身丰富而且很有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工作人员,观众问起来的时候他也要能做出准确说明。

    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蒙藏学校旧址,历史和现实交融:几十年前在这里读书、如今已年近耄耋的老人们相聚追忆青春,年轻人则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午休时段,不断有附近的上班族走进来,或安静参观,或在树荫下乘凉;每到整点时分,《东方红》的旋律就从不远处的电报大楼传过来,跟门外的车流声、脚下时不时穿梭的地铁震感,形成另一种动人的交响……

    若先烈们泉下有知,应会对所见所闻倍感欣慰:对真理的孜孜以求、筚路蓝缕的开拓、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终换来风雨后的安宁、积淀后的繁盛。而这座始建于明代、有着600年历史的古建筑,也迎来了它的新生:除了“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还设置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同时成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所在地,通过情境化展演、沉浸式体验,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共有精神标识与共享文化符号生动呈现。

    历史并没有远去,新的征程也已经开始。(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月云 赵振宇 陈浩力)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