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7月17日,2025澳门青少年青海研学团的同学们走进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的阳坡银铜器加工产业园,在一锤一錾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图为王富邦为研学团成员讲解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摄影:冯重霖
王富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一级工艺师,16岁开始学习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从业至今已有30余年。他带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走进他的生活。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已有3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工艺精湛,图案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突出。其产品涵盖了从日常用品到宗教法器等多种用途,如银茶壶、银茶盖、铜佛像、香炉等。每件作品都需经过千锤万凿、几十道工序才能成形,它们见证了河湟地区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是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图为产业园中的工匠正在进行工艺品制作 摄影:冯重霖
阳坡村是加工户最为集中的特色村,有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全村有400多户人家,其中有100多户从事银铜器加工行业。过去湟中银铜器匠人多单打独斗,未形成产业。如今,通过“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手工艺品加工作坊抱团发展,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提升银铜器产业产值,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产业园搭建起“产、学、研”平台,通过邀请名师、组织培训、“师带徒”等形式,既充实了人才队伍,增强非遗传承后劲,又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如今,湟中银铜器加工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产业规模、技艺传承、市场拓展和文旅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图为研学团的同学们体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摄影:冯重霖
在产业园中,研学团的同学们见到了产品制作的各个流程。他们也纷纷拿起锤子,借助模具将金属原料打造成各样图案,体验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
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王富邦说,希望通过大家不断努力,结合时代需求,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国非遗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中国西藏网记者/冯重霖 邹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