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一场围绕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主题展开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市政府承办。会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教授龚恺从他30多年进藏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和茶马古道沿线文化保护的故事。
图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教授龚恺在此次座谈会上分享相关调研成果 摄影:杨月云
龚恺第一次进藏是在1991年,参与大昭寺维修的测绘,当时在西藏工作了40天左右,并从此与西藏传统文化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15年开始,龚恺3次前往昌都,调查了当地60多个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了解整个村落的组成形态、大小规模、生产方式、还承担着哪些功能内涵等等。
座谈会现场,龚恺分享了他调研中拍摄或绘制的点位、搜集到的老照片和历史地图等近百张影像素材。建筑遗存所处的年代、当时相应的交通工具以及所能实现的脚程,中间需要歇脚的地方;村、镇、宗、集市、转经道的形成和山水自然的关联分析;不同等级的驿站与军台粮站之间的日程……在一次次的实地考察中,龚恺和同事们通过一段段历史遗存,抽丝剥茧般,尽力还原古道沿线一个个历史元素的发展建设脉络。
图为龚恺(右一)2023年在昌都市察雅县调研 受访者供图
龚恺关注的不仅仅有老物件,也在观察新事物会对传统村落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课题立项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更多的是研究人与村落的关系。在协助茶马古道沿线地区政府编制传统村落保护的申报材料时,有的地方会有疑虑,觉得申报了以后,会不会对村落今后的现代化建设有所限制。龚恺认为,老百姓的生活跟100年前、200年前是不一样的,以前可能是烧牛粪烧柴草,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肯定要有变化。“比方说现在太阳能板应用很多,传统村落里允许不允许植入太阳能板、植入多少会影响村落原来的风貌,我们是做过研究的。”龚恺说,当地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新建的民居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工艺和材料建造的,就连雕刻都做得很精致。因此,并不是说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原有的一点都不能动了。比如有的村民家里修建了玻璃暖棚,并没有破坏原始风貌,同时又提高了居住者的舒适度,这种就是应该被提倡的、非常好的做法。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龚恺看来,很多人因为看了与西藏有关的书或者影视记录,都有一个到西藏的梦想,西藏的文旅产业还远远没有达到高峰,但有两个因素制约着西藏旅游的发展。一个是交通,龚恺第一次去西藏的20世纪90年代,只有成都的双流机场有飞西藏的航班,现在、特别是最近二十来年,随着铁路的开通、航空航线的增加和公路网的加密,交通瓶颈得到了极大缓解,西藏方方面面的变化很大。目前困扰西藏文旅发展的,主要是游客对高反的顾虑。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更加完善,高原反应也会有很多办法可以缓解。
提到这些年做相关研究的最大收获,龚恺说,就是交到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他认为,做藏式建筑的研究,有很多信息必须要跟当地群众交流才能了解到,而研究昌都等地的传统村落,就是想为西藏文旅发展做一些事情。(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月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