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沈卫荣接受了本网专访,从自身研究视角与亲身经历出发,畅谈对西藏六十载变迁的深刻体悟,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发展的欣喜与认同。
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摄影:边子捷
记者:西藏自治区成立60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
沈卫荣:六十年整整一个甲子,这可不是一个短时间。对于现在生活在西藏的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他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成长在和平解放后的新西藏,他们所经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变化,与他们的先辈们相比,无疑都是翻天覆地的。
这份变迁从不是孤立的,它更像是中华民族实现历史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西藏各族群众始终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六十载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各民族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每一步都印证着血脉相连、携手同行。
可以分享一下亲身亲历来谈谈对西藏变化的感受。1990年初,我赴德国留学时,曾频繁看到德国媒体关于西藏的报道,内容多是毫无根据的指责。最初看到这些报道,我既不解又愤慨,因为它们并没有实际、可靠的依据,这是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后现代的西方人正深陷对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破坏自然与传统文化的焦虑。而遥远的西藏,不过是他们借之表达这种焦虑的“工具”,而非真正关注这片土地的真实状况。
几十年光阴流转,如今的西藏早已今非昔比。无论是亲身实地走访,还是通过媒体报道,人们都能清晰看到西藏的巨大变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自然生态保持着良好状态,今天的西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丽迷人,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展,更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十年来,西藏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它没有让民族文化传统衰退、消失,反而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图为沈卫荣(左)与色拉寺僧人交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结合您对西藏的长期关注和近年来的科研工作经历,讲一讲您对西藏哪方面的发展变化印象最为深刻?
沈卫荣:如果问,西藏哪方面的发展变化让人印象最深刻,对于一位藏传佛教研究的学者来说,莫过于我研究领域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浪潮汹涌,不少相对边远的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在时代冲击下逐渐消失,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种遗憾。但中国对西藏文化的态度,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文化发展之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西藏文化在中华文化沃土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以藏传佛教领域为例,西藏僧尼和信教群众能充分享有宗教活动自由。国家持续投入资金与技术力量用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对寺庙古建筑、宗教文物及古籍进行系统性修缮、数字化保护与科学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管理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藏传佛教中国化持续深入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局面不断巩固……这些举措的力度与广度,在西藏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如今的西藏,宗教更和顺,社会更和谐,民族也更加和睦。
西藏的真实变化有目共睹,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西藏所抱有的误解与歪曲,到今天,完全可以休矣!
图为西藏佛学院学员与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员辩经交流 摄影:王茜
记者:谈到西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您曾经在书中提到,“我们对西藏和藏传佛教的研究其实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那种理想境界”,请您结合近年来所做的相关“建构”性的研究,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直接正面地认识藏传佛教?
沈卫荣:我个人有个深刻体会,就是如果不懂藏传佛教,或者说读不懂藏文佛教文献,你就难以理解西藏。
我认为,“我们对西藏和藏传佛教的研究其实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那种理想境界”。藏传佛教来源于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二个传统,但具有鲜明的藏族文化特色,它既融合了许多藏民族古老的文化因素,又自主创新地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宗教传统。我们在讨论中国佛教的时候,不能否认藏传佛教长期以来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应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它为我国宗教中国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学者介绍:沈卫荣,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学研究会副会长。专业方向为西藏历史和汉藏佛教语文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