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我们开展林芝市红色资源调研工作,当调研小组穿行于米林市的青山绿水间时,一位藏族老阿妈指着远处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声音哽咽地说:“看,那就是他们用生命守护下来的森林!”她浑浊的眼中泛着泪光,将我们带回了1981年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
那年6月19日深夜,一道紧急军令划破宁静,白那拉山域突发山火,火势如猛兽般扑向米林县卧龙区的原始森林。驻藏部队某部党委立即响应,官兵们连夜急行军20公里。当地老人回忆道:“那晚的火光把半边天都映红了,战士们逆着逃生的人群冲向火场,就像雄鹰扑向烈焰。”
黎明时分,官兵们抵达火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千年古树在火海中噼啪作响,热浪灼人。看到森林资源被烈火吞噬,战士们心如火燎,义无反顾地冲入火海。
一营机炮连一排副排长苏联邦一边为受伤战士包扎,一边嘶哑地喊着:“火场就是战场,坚持就是胜利!”班长张宁用自己的身体当人梯,让战友踩着他的肩膀攀上峭壁。藏族战士阿旺的胶鞋被高温烤得变形,脚后跟烫起火泡,仍然坚持扑打火线。
从凌晨到午后,指战员们顽强战斗,火势即将得到控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旋风让山火死灰复燃。火龙以每秒十余米的速度扑向山顶,瞬间吞噬了10位正在靠近山顶扑救的战士。担任现场总指挥的副政委刘国煜刚刚喊出“快撤”,就被热浪掀下悬崖。团长南富民在浓烟中声嘶力竭地呼唤着每一个战士的名字。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涌现出无数感人瞬间:连长杨俊杰带领战士三进火海,救出受伤战友;副班长刘浩当天厨房值班,主动找连长请战,冲到火场救火;王茂林、周训芳和李卫平已在安全区域,却毅然返回火场救助被困的战友,壮烈牺牲;阿旺、姜方银、王华忠和曾智新的衣服着火、胶鞋烧坏、脚面烤肿、手脸烧伤,全然不顾,哪里火大就往哪里冲;张勇当天生病,故意隐瞒病情,带病上山灭火……
大火熄灭后,官兵们在焦土中找到了12位烈士的遗体。他们保持着最后的战斗姿态:苏联邦张开双臂,仿佛还在指挥战斗;张宁向前倾斜,似在催促战友撤离;姜廷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搀扶着生病的战友张勇,两人紧紧相拥,永远定格在了互相守护的瞬间……
让我们铭记英雄的名字,苏联邦,27岁;张宁22岁;刘浩,22岁;阿旺,23岁;曾智新,18岁;周训芳,23岁;王华忠,20岁;王茂林,19岁;李卫平,18岁;姜方银,19岁;姜廷武,20岁;张勇,19岁。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多么可爱的人民战士!指战员们含泪将12名战友安葬在部队驻地附近,今天这里是米林市烈士陵园。
这场悲壮的灭火战斗持续了七个昼夜,最终在部队、民兵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保住了4500余亩原始森林。如今,这片森林更加茂盛,每年春天,杜鹃花开满山野,就像烈士们青春的笑脸。
在我们结束调研离开米林时,夕阳西下,那片被英雄鲜血浇灌的山林在余晖中格外苍翠。当地的驻村干部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山风穿过松林的声音,就像是在诉说着惊心动魄的救火故事。”是的,英雄已逝,但精神长存。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英烈精神的使命。让我们铭记这些年轻的面孔,让白那拉山的烈火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张庆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