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西藏民族大学:践行育人使命 奔赴高原之约

发布时间: 2025-11-18 20:41: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去往昌都学生家访的道路 

  巍峨连绵的雪域高原,以磅礴气势孕育着坚韧的生命,也牵系着无数学子求学的梦想。西藏民族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根基,深深植根于对学子的关怀之中。跨越千山万水的家访,正是这条情感纽带最直接、也最温暖的延伸。每年暑期,老师们走下讲台、走出校门、背起行囊,循着学生的成长足迹,走进高原深处,踏入乡村角落,推开一扇扇质朴的家门——这一刻,我们抵达的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远方,更是心与心交汇的彼岸。 

  这早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扇“双向理解”的窗口被悄然推开:我们触摸着学生真实的生活肌理,倾听家长最朴素的期盼与牵挂,感知那些课堂之外、悄悄塑造学生心灵的力量;与此同时,也把学校的关爱、教育的温度、未来的希冀,亲手递到养育高原学子的父母亲人手中。2025年暑期,我有幸加入家访队伍,与伙伴们一同奔赴昌都,开启这段满含初心的家访之旅。 

  红色昌都:高原上的思政实践起点 

  此行,我们怀揣着沉甸甸的期待与责任,带着学校的温暖与关怀,前往昌都乡村社区走访学生家庭。飞机穿云而下,稳稳降落在世界海拔第二高的邦达机场。舱门开启的瞬间,凛冽而纯净的空气裹挟全身,冷风直冲鼻腔,队员们强忍着初抵高原的眩晕,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红色康巴大地。沿着蜿蜒起伏的214国道前行,穿越了两江交汇的壮阔景致,再翻越两座横跨深谷的大桥,藏东南的璀璨明珠——昌都市终于映入眼帘。抵达驻地、稍作休整后,高原反应尚未完全缓解,我们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联系次日受访学生,确认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对地处偏远的学生(家庭)进行电话(视频)访问……夜幕降临,我们又匆匆赶往粮油店,精心挑选米、面、油等慰问物资,与送货司机反复沟通路线和时间,只为确保这些承载着学校关怀的“心意”能准时送达学生家中。 

  初访体验:信任在酥油茶香中升温 

  高原的第一夜,空气似乎都凝着重量。初次以队长身份家访,兴奋与压力在心底交织,虽然积累了前两次的经验,但面对未知的路线、多样的家庭情况,心中那份“不踏实”感依然挥之不去。翌日清晨,我们前往第一户家访学生拉姆(化名)家,行驶一段路程后,车便在路边停下了,前方是只能步行的崎岖小路和陡坡,队员们肩扛手提着沉重的慰问品,在稀薄的空气中艰难行走,不足200米的陡坡,竟耗费了足足10分钟,每几步就要大口喘气,稍作停歇才能继续。 


图为老师向学生解读西藏大学生就业政策 

  正走着,就听见坡上有人喊“老师,慢点!”抬头一看,拉姆和她妈妈正站在转角处招手。拉姆赶紧下来帮我们提东西,总算抵达了学生家门口,推门而入,整洁的屋内暖意融融,桌上早已摆满了奶渣、水果和牦牛肉干。刚坐下,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酥油茶便递到手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如归故里的亲切与温暖。在家中,我们细致询问了拉姆的生活学习、归家旅途和考试成绩,全面了解了她的家庭状况与未来规划,重点解读了国家最新教育政策、学校“奖、助、勤、贷、补、免”帮扶体系及西藏就业政策,反复叮嘱假期安全事项,耐心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并郑重转达学校的关心与问候。拉姆的母亲专注地听着,虽然大半内容要靠孩子翻译,但母亲紧锁的眉头在听到“关键点”时总会豁然舒展,会用力地、由衷地点头,嘴角咧开最质朴无华的笑容,传递着对学校家访工作的由衷肯定与支持,还有对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 

  真情交融:家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图景 

  家访路上,三个家庭的故事,让我们读懂了民大与高原的深厚联结。家访中,我们遇到了一户特殊的“民大世家”,家访学生央宗(化名)与姨妈、姨父是学校校友。提起当年的老师,三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连老师的口头禅都记得清清楚楚,还不停问“王老师现在还带班主任吗?”“李辅导员退休了吗?”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大家聊起当年在嘉惠市场淘书、在图书馆占座、在食堂抢土豆鸡丁的日子,那些青春记忆里的“小插曲”,让屋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姨父望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怀念:“真想再回母校走一走,看看宿舍楼前的那棵老桐树还在不在。”这份跨越代际的母校情结,正是学校情系高原办学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永措(化名)的家在偏远牧区,几经辗转打听,我们的车终于在颠簸中驶入他所在的偏远住地。作为家中四兄妹的老二,假期返乡的永措早已熟稔地投入放牧、拾柴、捡牛粪的日常劳作里。见我们到来,一家人围拢过来,脸上满是关切,急切地想知道这个走出牧区、在西藏民大求学的孩子在校的点点滴滴。巧的是,来访的两人中,一位是永措的辅导员,另一位正是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老师。辅导员细数着永措担任班干部的担当、团结同学的热忱以及优异的学业成绩,言语中满是赞扬。授课老师当场和永措一起用手机查询了课程成绩,屏幕上“优秀”二字格外醒目。永措的妈妈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头。话题自然地转向未来,围绕永措的就业规划,大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访谈间隙,我们受邀体验他们的日常劳作——一同挤牛奶、捡拾用作燃料的牛粪。夕阳下,大家举着手机拍“全家福”,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点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主人热情地端上酥油茶和糌粑,同伴翻译道:“到了家里,就是亲人,要按家里的规矩待客。”这句朴素而真挚的话语,道出了家访所建立起的那份超越师生关系的深厚情感连结。 


图为老师在家访,背后墙上是贴满学生奖状的“荣誉墙” 

  另一位受访学生旺姆(化名)的故事,同样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走进旺姆家中,一面贴满奖状和荣誉证书的墙格外醒目,记录着家中旺姆家两姐妹的奋斗足迹。旺姆已在西藏民大就读,品学兼优;妹妹今年高二,明年即将参加高考,而民大将是一家人共同的“第一选择”。这份对民大的向往与信任,已成为家庭最珍贵的“珍藏”。更引人深思的是她们父亲的身份——昌都市基层宣讲团成员。他皮肤黝黑,声音洪亮,常年奔走于昌都各地,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向农牧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团结故事和国家发展成就。谈及女儿们的选择,这位宣讲员父亲眼中闪烁着自豪与坚定:“把孩子送到民大上学,是我们全家认为最正确的决定!”他解释道,民大不仅教授了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她们的格局、视野和家国情怀。现在,他每次去宣讲,常以女儿在民大的成长经历为生动案例,向乡亲们讲述民大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温度。 

  自2018年4月启动家访工作以来,西藏民族大学每年组织教职员工奔赴各地,开展学生家访实践活动,7年间,家访行程累计超12万公里,足迹遍布7个省(区)的50余个地市,走访1600余组家庭,旨在持续深化家校共育,提升边疆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每一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抵达,每一碗热气腾腾暖彻心扉的酥油茶,每一双充满饱含期盼的眼睛,每一份详尽记录的档案,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教育的温度与力量。这条路,崎岖而且充满挑战,却因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与梦想、肩负着培育新时代西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愈发显得无比光荣。未来,我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高原,用真情温暖人心,将立德树人的壮丽篇章,永恒地书写在巍峨的雪山之巅、奔腾的江河之畔。(中国西藏网 文/沈耀 姜雪晶)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