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是车厘子成熟的季节,每到这时进川西的自驾游车集结成队,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等区域公路两旁到处可见村民们声影, 吆喝、采摘、贩卖……忙的不亦乐乎。“人勤地不懒,土堆能变‘刮金板’”这句谚语便是阿坝州村民们的真实写照,过去,川西这片干旱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低价值作物,农民每亩地仅能赚几百元;而如今,当一株株车厘子树布满山间,这里每一亩田却可收入过万,成为不折不扣的“刮金板”。
扶贫要靠内生动力,车厘子种植热火朝天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进行考察,对震区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亲切点赞。他指出,“精准扶贫应注重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开发。”
阿坝州地广人稀,主要以高山峡谷等高海拔地区为主。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很难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种植。过去,他们主要在山间、河坝种植玉米、小麦、苹果等传统作物为主。二十年前,有人开始尝试引进欧美车厘子品种,却意外发现阿坝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高海拔的温差却能成为最佳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因性施教,近几年开始,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纷纷开始引进车厘子、青红脆李等品种,鲜果种植成了他们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
以理县为例,在震后复原期,当地县政府安排专用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调整,采购车厘子、青红脆李等果树苗木240万株。全县种植车厘子面积超过7000亩,基本实现全民种植,年产量超过1500余吨。不仅鼓励种,还要科学种。这几年,当地县政府积极鼓励果农采用科学种植法,教授物理除虫、使用生物肥料,从而确保车厘子的口感与健康。
“我们通化乡卡子村有一颗树王,一年产车厘子能卖到1万块钱。”王安东说。看到别家土地上种出来的车厘子能卖到30块、40块一斤,不少年轻人也选择返乡,热火朝天地搞起种植。但光是使劲种还不行,替自家车厘子找到平稳的销路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一环。
电商助力货销全国,车厘子成阿坝新名片
受地域影响,长期以来,“多、小、困、散”是阿坝州农产品的贩售困境。过去,山货,水果总是零散种植,标准化程度差、物流下沉不够,电商人才缺乏,农产品只能就近进行的线下销售,有时候还会出现些许滞销。随着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电商也在这里悄然兴起,很大程度上帮村民解决了销售问题,从2016年开始,阿坝州当地开始专做淘宝的商家开始多了起来,甚至还出现了一小波年轻人返乡创业潮。
蒲恩亚就是其中一位,蒲恩亚是一名土生土上的理县人,也是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代表,2014年在成都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也开始注意起老家的电商机会。“这里农户很多是贫困户,他们底子薄,并不知道怎么做电商,而我既懂物流,也能学电商,”蒲恩亚说。
2015年,蒲恩亚辞职回乡创业,投身成为一名淘宝电商从业者,相比很多淘宝卖家,蒲恩亚做的事情很“重”,她需要从货品源头开始搭建水果供应链。
返乡创业,蒲恩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物流下沉、配送的困境,她在主导当地引进了冷链配送,并通过自建采购集中收果,物流干线集中配送的方式,把车厘子这样的鲜果送出大山。像是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从下单到收货仅需要48小时。
其次,改善标准化程度。蒲恩亚向果农提出电商发货标准,提出分级制度、分海拔制度、对于符合种植标准的果农给予保护价收购,保证每斤收购价格在30块-40块。她试图将当地散碎的农产,进行规格统一、设计包装品牌,改善多品牌的现状。第三,联合农户、合作社做专业种植、培训,将“电商风”吹到农户耳边,还尝试通过淘宝直播等工具,把当地农产品推广出去,增加省外认知度。
5月的车厘子、小樱桃、6月的枇杷、7月、8月的青红脆李,还有松茸、土蜂蜜、菌类等常规农货。2017年,在阿坝州已达到300多位像蒲恩亚一样的淘宝电商从业者者,承担着这里大约1/3的水果销售,而2018年有望翻上一翻。“现在农民吃到了水果电商的甜头,也开始从过去小心尝试变得大胆起来,仅我一家电商今年预计在淘宝卖出十万斤车厘子,而全阿坝通过电商走出去的大约占2/3。”蒲恩亚说。电商的兴起也逐渐成为了阿坝州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