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祁连山下的绿色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24-10-16 11:19:00 来源: 央视网

  河西走廊,因多元文明交融,被誉为伟大的走廊,而河西走廊的勃勃生机,离不开高大连绵的祁连山脉。

  雪山、青松、草地、河流……绿色代表着生机。在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祁连山下,他们播撒草籽恢复草原植被,或防沙治沙击退沙漠,或植树造林,让绿色与祁连山的原始森林相连接,通过多种方式增绿护绿,争取给祁连山带来更多绿色与生机。

  增绿守绿首次使用无人机为草原充“植”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位于祁连山东端,处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核心交汇地带,全县将近一半的面积是草地,草地总面积达473.19万亩。

  这里既是扼守西部风沙南侵的生态屏障,又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更是“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天祝县持续加大草原综合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一批草原保护修复工程,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61.2万亩。

  2022年至2024年,“武威市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被纳入“三北”六期工程三大攻坚战重点项目,通过草种补播、施肥改良、毒害草防治、鼠害防控等综合措施,在松山、华藏寺、祁连、旦马等8个乡镇累计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20万亩。

  此次治理的区域多数是山区,天祝县林草局局长唐培皇介绍,山区道路难行,他们首次使用无人机大规模播撒草籽和肥料。

  唐培皇介绍,这个项目治理面大范围广,全县草原修复治理工程中面积破百万,超过了历年治理面积的总和,基本涵盖了天祝县与凉州区、古浪县、景泰县的边界区域,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祁连山地理屏障地带形成草原生态屏障,对遏制风沙南侵具有积极意义。

  从草方格开始 书写“绿进沙退”


甘蒙省界治沙道路与纬七治沙道路交叉口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地处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曾饱受风沙的侵蚀,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这里更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三区四带”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457.8万亩、荒漠化率60.48%,沙化面积239万亩、沙化率31.62%,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

  “古浪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治理沙漠是绕不开的课题。”古浪县林业和草原局业务干部庞凯说。

  治沙,要先修路、后治沙,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第一天修好的路,第二天可能就被沙子掩埋了,但还是得修,没有路,治理沙漠的麦草、水都无法运进去。”庞凯说。为此古浪县建成纵横交错治沙道路168公里,为后续治理沙漠运输人工和麦草提供了便利条件;将未治理沙漠分割成15个区域,化整为零,组织力量分区域开展集中治理。

  先边缘、后腹地,由近及远、纵深推进,古浪县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移民区村庄开始,由近及远、由易向难,持续向沙漠腹地推进,目前纵深最远处达到30多公里,已与甘蒙边界相连。

  2024年7月,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防沙治沙成效进行评估,得出“全县沙化土地已初步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的评估结论。

  从草方格开始,古浪县治沙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多元,从项目治沙、光伏治沙、公益治沙、义务治沙到产业治沙,终是实现了“绿进沙退”。

  向南部山区要绿一路种到祁连山下


武威市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项目

  2022年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在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大力营造碳汇林,“向南部山区要绿”。

  凉州区天梯山林场场长张世兴介绍,按照规划,要在谢河、古城、康宁、丰乐等乡镇,利用8年(2022-2029年)时间,建设碳汇林7.27万亩。

  2022年以来,凉州区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省道308沿线等区域,营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等为主的碳汇林2.62万亩,配套建设的道路、电力、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辐射保障了周边5万亩土地的生产需求,累计投资2亿元。

  张世兴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种植的树木,已经与祁连山上的原始森林“接壤”了。

  除了山杏、云杉、沙枣外,他们还试验种植红松、油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林树种,发展林下养鸡、芍药种植等经济产业,探索打造“林—禽(畜)—花—游”观光产业园。

  张世兴介绍,项目建成后,凉州区森林覆盖率可提升近1个百分点,木材储备量可增加20.45万立方米,经济效益年均可达3亿元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将成为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双碳”目标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