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在青海回望“两弹一星”:追忆功勋者爱国心,传承科学家报国志

发布时间: 2024-10-22 15:57: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25周年,举办‘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专题活动具有特殊意义。”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刚说。


图为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刚。唐志福 供图

  20日,由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天佑德科技投资管理集团主办的“追忆功勋者爱国心,传承科学家报国志”——“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专题活动在青海举行。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张晓容出席,青海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姜军出席并讲话。

  位于青海省海北州金银滩草原的二二一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孕育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如今,此间的炮轰试验场、上星站等遗迹,见证着半个多世纪前鲜为人知的秘密。

  “希望更多人继承老一辈科学家埋头苦干、报效祖国的精神,让更多人铭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心、报国情。”参加活动的钱永刚说。

  原国防科工委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和平介绍,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程开甲、王淦昌、郭永怀等都曾经在青海工作过,“还有一大批工程师和工人干部,他们用青春韶华铸锻国之重器,不管用怎样的美誉来形容,都不为过。”

  “今天,我也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敬意,来到这片土地,缅怀与讴歌那些创造者们!”袁和平如是感慨。

  原国营二二一厂厂长王菁珩说,“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深深厚植在人民心中,激励、鼓舞着中华儿女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

  王菁珩再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时说,“他和大家一同用木棒搅拌炸药,践行‘我愿以身许国’的初心使命,他用‘王京’这个名字,隐姓埋名了17年。”

  “把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完美融合,就能在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中,结出丰硕成果、涌现出众多的拔尖人才。”王菁珩说。

  青海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姜军表示,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立足国家所需、青海所能,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天佑德科技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李银会说,每一代中国人,都面临着时代的命题,也都有时代赋予的责任,“共同重温‘两弹一星’的辉煌历程,再次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我们依然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老一辈科学家的英雄事迹,是我们面对挑战的精神动力。”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进中国原子城 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中国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两弹一星”精神而被世人称为“原子城”。 [详细]
  • 中国原子城焕发“红色”生机

    深秋时节,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牧场渐黄,牛羊觅食。极目远眺,一座座富有年代感的建筑“散落”草原深处。这片神秘“禁区”位于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被誉为“中国原子城”。 [详细]
  • 寻访“两弹一星”亲历者|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天,消息是晚间公布的。很多地方都举行了庆祝活动。而在它的出厂地——位于青海省一片辽阔草原上的第二机械工业部“221基地”,由于严格的保密措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原子弹产自身边。 [详细]
  • 铭刻!“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