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巡护山水草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黄河源头的姊妹湖。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摄
“近几年,野生动物明显增加了,成群的藏野驴、各种鸟类都能看到,很开心。”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村民格日杰布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地处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境内,是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区,区内包括了以扎陵湖-鄂陵湖(姊妹湖)、星星海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群,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径流汇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流域两个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两湖蓄水量165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流域年总流量的28%。

鄂陵湖。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摄
同时,园区内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青藏高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处重要的战略地位。
生态地位如此重要,守护任务自然十分艰巨。“平时,我们关注着水情的变化,关注着动植物的变化。”2016年,格日杰布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自此,守护家乡的山山水水便成为他的日常,更成为他的责任。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摄
站在海拔4610米的措哇尕则山顶峰,便能俯瞰扎陵湖、鄂陵湖,目之所及便是格日杰布以及擦泽村生态管护队的管护范围。“我每天都要来措哇尕则山顶巡护。”格日杰布家住玛多县,距离巡护区域单程90余公里,在巡护区域,格日杰布或是举着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动物,或是拿着对讲机与其他管护员沟通,他对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哪片草地草密草疏,哪片湿地常有鸟类栖息,格日杰布都如数家珍。作为管护队队长,格日杰布不仅要管护好自己的管护区域,还要监督、协调其他管护员干好管护工作。

格日杰布在海拔4610米的措哇尕则山顶峰巡护。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摄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家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尽管格日杰布的汉语表达不太顺畅,但他流畅地说出了这句话,这也正是他近10年走遍黄河源头纪念碑周边每一寸土地后的真实感悟。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综合部部长仁青多杰介绍,近年来,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护的要求,黄河源园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全县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3142名,实现“户均一岗”全覆盖的目标,牧民群众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积极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之中,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稳定增加家庭收入,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真正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藏野驴正觅食。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摄
用脚步丈量这片高天厚土的不止管护员,还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人员。“我们主要在玛多县域黄河沿线巡护,捡拾垃圾,保护野生动物等,有时候志愿服务也会深入到当地牧区,宣讲生态保护领域的政策法规等。”玛多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方永珠介绍,目前,志愿服务队共有10名队员,大家都是退伍和复员军人,在司法、公安、电力等不同系统工作,年龄在30岁至50多岁不等,只要有巡护需要,大家都会及时响应。

玛多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巡护。受访对象供图
高寒缺氧、雨雪无常、路途颠簸,风云为伴……多年来,志愿服务队成员都是自费且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间出行巡护,2019年成立至今,已累计巡湖巡山30多趟。
“每当给牧民群众宣讲政策时大家投来赞同的目光;每当巡护路途中,看到动物自由奔跑在‘天上玛多’,就会觉得自己也为三江源生态保护贡献了些许的力量。”方永珠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玛多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巡护。受访对象供图
当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当黄河安澜,奔流向东润泽华夏大地,三江源头守护者们的高度便也超越了这片高原净土的海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